古代荆楚地理新探

This document was uploaded by one of our users. The uploader already confirmed that they had the permission to publish it. If you are author/publisher or own the copyright of this documents, please report to us by using this DMCA report form.

Simply click on the Download Book button.

Yes, Book downloads on Ebookily are 100% Free.

Sometimes the book is free on Amazon As well, so go ahead and hit "Search on Amazon"

Author(s): 石泉
Edition: 1
Publisher: 武汉大学出版社
Year: 1988

Language: Chinese
Pages: 530

封面页
书名页
版权页
目录
地图目录
自序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二、关于研究方法的一些说明
三、新解的初步形成
四、第一次短暂的公开论争及其促进作用
五、十年动乱期间的新探索与新收获
(一)《古云梦泽故址新探》
(二)《古巫、巴、黔中故址新探》
(三)《六朝时期南平、天门、宜都、建平四郡地望新探——附吴蜀“夷陵之战”地理考辨》
(四)《古夏口地望考》
六、新时期到来——进展与前景
(一)《古代曾国——随国地望初探》
(二)《关于“江”和“长江”在历史上的名称与地位的变化问题》
(三)《楚都丹阳地望新探》
(四)《楚都丹阳及古荆山在丹淅附近补证》
(五)《楚都何时迁郢》
(六)《先秦至汉初“云梦”地望探源》
古文献中的“江”不是长江的专称
一、古“四渎”之“江”不是长江,当是今鲁东南之沂河
二、淮水古亦称江
三、汉水及荆楚地区某些河流古亦称“江”
注释
古“四渎”及相关地名位置示意图
关于“江”和“长江”在历史上名称与地望的变化问题
一、古文献中的“江”不专指今长江
二、“长江”之称,最迟始于东汉,上游是今汉水
三、唐、北宋之“蜀江”,南宋迄今之“荆江”
四、两处古“九江”地名探源
注释
古代曾国——随国地望初探
一、前言
二、有关曾国地望的文献记载及其探讨
三、文献记载中的随国同考古材料中的曾国,在时、地、族姓方面相重合的问题,及其试解
(一)随国也是由南阳盆地迁入随枣走廊的“汉阳诸姬”之一
(二)随国史事与随州一带曾器之印证
(三)随国都城当在今随州市西北、溠水东岸的安居店北
(四)随——曾合一说的探讨
四、一个需要澄清的相关问题——古代唐国不在随枣走廊内
五、结语
附记
注释
春秋早期曾(随)、邓及相关地名位置示意图
古邓国、邓县考
一、关于春秋时邓国都城及楚、秦、汉、晋、宋、齐、邓县地望的考订
(一)河南邓县(旧邓州)说之不能成立
(二)古邓国(楚、秦、汉、魏、晋、宋、齐邓县)在今湖北襄樊市北的不同说法
(三)今襄樊市西北的邓城遗址是古邓国及宋齐以前邓县所在
(四)襄樊东北说的试解——当是晋及唐宋时的邓城县
二、古邓国境土所至——兼鄾论、樊、郾不是邓国附近的小国
(一)襄樊以北的鄾、樊、郾都不是先秦古国
1. 鄾是邓之边邑,不是另一封国
2. 西周仲山甫受封之樊不在今湖北樊城,当在豫北之沁阳县
3. 郾(鄢)国当在今宜城县境,不在樊城北
(二)邓国境土
三、古代邓国、邓县的历史概况
四、展望与申论
巴、楚、邓、鄾位置示意图
注释
古竟陵城故址新探
引言
一、前人关于古竟陵城故址的两种说法
二、唐代复州竟陵县是北周时由霄城县改称的,不是齐、梁以前的古竟陵县
三、今本《水经注》内有关古竟陵城址的一些记载及其考订
四、古竟陵城故址不在长寿(今钟祥)县南,而应在今钟祥县北境、汉水以东的丰乐镇附近
结语与展望
注释
古竟陵、云杜、绿林及相关地名示意图
(一)流行说法
(二)本文新解
云杜、绿林故址新探
一、绿林根据地在汉云杜县境,不在当阳
二、关于汉云杜县故址的两种说法
三、汉云杜县故址应在今京山县境
四、绿林故址当在今京山县北境的太阳山——大许家寨
结语
注释
楚都丹阳地望新探
一、楚熊绎所居丹阳应与当时的荆山邻近
二、关于楚丹阳地望的几种流行说法
三、对秭归说之商榷
四、对枝江说的质疑
五、淅川(丹淅)说基本符合西周后期至春秋初期的楚丹阳地望
六、西周早期熊绎所居丹阳似当在今陕西商县的
结语
注释
关于楚都丹阳地望及相关地名示意图
1. 流行说法
2. 本文新解
楚都丹阳及古荆山在丹、淅附近补证
一、丹阳能否称为楚都?
二、再论古荆山的地望问题
三、丹淅附近,古有荆山
注释
齐梁以前古沮(雎)、漳源流新探——附荆山、景山、临沮、漳(章)乡、当阳、麦城、枝江故址考辨
前言
一、古沮、漳二水的发源地——古荆山、景山地望新解
(一)古荆山当在今南漳县西北
(二)古景山(房陵东山、发阿山、雁塞山)当在今保康县东,近南漳、谷城县界的三尖山
二、地形和流向决定了古沮、漳二水必然入汉,即今蛮河流域,哉文献中,也有不少印证
三、古沮、漳经过的几个城邑——临沮、漳(章)乡、当阳、麦城、枝江皆应在今蛮河流域
(一)临沮与漳(章)乡
(二)当阳与麦城(附昭丘)
(三)枝江
四、古沮、漳下游的变迁
结语
注释
古鄢、维、涑水及宜城、中庐、邔县故址新探——兼论楚皇城遗址不是楚鄢都、汉宜城县
前言
一、古维水与中庐故城考
(一)古维水不是今襄阳、南漳、宜城间的潼口河流域
(二)古中庐城不在今襄阳县南的汉水西岸
(三)古中庐城也不在
二、古涑水与邔县故城考
(一)古涑水不在今宜城北境,应是今襄阳城南的襄渠(又称南渠)
(二)古邔县当在今襄阳县南境欧庙附近
三、古鄢都、宜城、及刘宋至北宋大堤城
(一)古鄢都、宜城的沿革。下限到刘宋中期
(二)关于古鄢都、宜城故址的几种分歧说法
1. 县南说
2. 县西说
3. 县北说
(三)关键在于弄清大堤城(唐代率道县、唐宋宜城县)的沿革和位置
1. 县西说之不能成立
2. 刘宋至北宋大堤城的沿革
3. 大堤城应在今宜城县北30里小河镇东侧
(四)宜城县治迁至今址当不出北宋晚期至南宋中期之间
(五)楚鄢都、汉魏晋宋宜城县当在今宜城县北20里外的初步论证
四、古鄢水(附沶水)、柤中及宋元木渠地望考辨
(一)从较早的有关记载看古鄢水的源流所经
1. 有关古鄢水的较早记载
2. 古鄢水发源地当在今南漳县北、近襄阳县界的七里山
3. 从古“柤中”与上黄县地望的考订,证古鄢水上游即今潼口河上游主源的石河与铺河
4. 古鄢水下游北支即今潼口河及其向东南延伸入古汉水(在今汉水东)部分。古鄢都、宜城故址约在今汉水以东下峰寺至李家洲一带
5. 古鄢水下游南支约自今宜城罗家河顺今汉水河道过红山头经宜城县城附近入汉水
(二)从木渠的源流演变看古鄢水地望
1. 有关木渠的较早记载指明木渠的主源是古鄢水
2. 木渠上源之一的清凉河当在今襄阳县西南境,不是今蛮河上游的清凉河
3. 木渠的另一重要上源“蛮水”非今之蛮河,亦非《水经注》沔水篇之蛮水(夷水),而应是潼口河上游之铺河,亦即《水经注》中之沶水
4. 木渠地望的确定,进一步证实古鄢水决非今之蛮河(鄢水)
(1)木渠下游北支即今潼口河下游及其在历史时期的延伸部分
(2)灵溪堰当在今石河与铺河会合后不远的南岸,即襄阳县南境的卢家畈东北
(3)《水经注》中的木里沟只是宋元木渠下游北支的一个分支
(4)木渠下游南支主要在今宜城县境,尚有故道遗迹可寻
(三)“鄢水”名称的转移位置及其原因
结语
注释
古沮、漳二水,郢都、江陵和古鄢都 、宜城、中庐、邔县,鄢、维、涑水,及相关地名位置示意图
(一)按流行说法
(二)按本书新解
楚都何时迁郢
注释
从春秋吴师入郢之役看古代荆楚地理
前言
一、吴师入郢的军行路线
(一)蔡国、淮汭
(二)“自豫章与楚夹汉”、息县
(三)唐国与邻近的刘秀故乡地望考辨
1. 唐国与刘秀故乡的地名沿革与相对方位。东汉至唐初的蔡阳县境在今滚河下游
(1)关于唐国与刘秀故乡的地名沿革与二者间的相对方位
(2)关于东汉以后的蔡阳县地望
2. 唐国不在今湖北随州市西境,当在今河南唐河县南境
(1)流行说法及其差误
(2)从春秋时这一带的形势,证唐国不可能在随枣走廊
(3)唐国地望当在南阳盆地东南部今唐河县南境,西汉蔡阳县亦当在唐河县西北
3. 邻近唐国故地的刘秀故乡不在今湖北枣阳县境,当在河南南阳县瓦店南,近新野县界
(1)流行说法之纷纭混乱与自相矛盾
(2)刘秀故乡当在今河南省南阳县瓦店南,近新野县境
(3)《水经注》之白水(洞水)应是今之白河下游(古道)及唐白河
(4)《隋书·地理志》所记昌州、安昌郡舂陵县设立之由来
4. 蔡、唐两国是吴师远征楚国的两个重要中继站
(四)方城与“城口”三隘——大隧、直辕、冥阨
(五)小别、大别
(六)柏举、清发、雍澨、麇、脾泄
(七)小结
二、楚昭王君臣自郢奔随的路线
(一)流行说法解释《左传》“涉雎、济江”与“涉于成臼”的自相矛盾
(二)“济江,入于云中,…奔郧,…奔随”。成臼与蓝
(三)古雎(沮)水与楚郢都都只有在今宜城南境的蛮河下游平原上,才能与吴师入郢、楚昭王奔随的行程相合
三、秦楚联军反攻与吴师东撤的军事地理形势
(一)稷丘·沂(浊水)
(二)军祥
(三)公壻之谿
(四)小结
结语
注释
春秋吴师入郢之役形势略图
(一) 吴、唐、蔡师入郢的军行路线及楚昭王奔随路线
按通行说法
按本书新解
(二) 秦师援楚及吴师东退的军行路线
按通行说法
按本书新解
楚郢都、秦汉至齐梁江陵城故址新探
引言
(一)楚郢都、秦汉江陵城当在今湖北省宜城县南境的蛮河(古沮水,亦称“江”)下游北岸近汉水处
(二)今宜城“楚皇城”遗址从考古方面提供了重要物证
(三)魏晋时期江陵城址的两次移动
1. 公元248年“吴城江陵,移入南岸”
2. 东晋中期(公元352~361年间),桓温新建江陵城之规模与迁址北岸
(四)楚郢都、秦汉至梁末江陵城在今宜城南境的其他例证
(五)江陵城南移之长江边今址当在西魏灭梁元帝政权之后,后梁肖詧建都江陵之时
(六)一些疑难问题的试解
1. 怎样看待今本《水经注》江水篇中有关江陵、郢都的记载
2. 关于江陵与周围各地之间的里数问题
3. 关于蜀地之水可通郢都、江陵问题
4. 如何解释《史记》“江陵千树橘”的问题
5. 关于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出土的竹牍所记“江陵丞敢告地下丞:……”应如何理解的问题
6. 关于今江陵“纪南城”遗址的历史背景试解
结语
注释
楚皇城遗址、胡岗遗址及其它有关地名位置示意图
地名索引
说明
索引内容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