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香港風暴:《端傳媒》反修例運動報導精選

This document was uploaded by one of our users. The uploader already confirmed that they had the permission to publish it. If you are author/publisher or own the copyright of this documents, please report to us by using this DMCA report form.

Simply click on the Download Book button.

Yes, Book downloads on Ebookily are 100% Free.

Sometimes the book is free on Amazon As well, so go ahead and hit "Search on Amazon"

內容簡介

必須為香港留下這一頁歷史
面對香港百年來的重大變局,《端傳媒》來自前線的圖文報導
細細密密地記下這場運動的一筆一畫,既是身為記者的責任,
也是《端傳媒》反饋香港這個成長、立足之地的義之所在。


★☆隨書附贈61*43CM 彩繪精緻反修例海報:「2019香港風暴」 & 《端傳媒》一個月暢讀會員(需支付手續費HK$0.99,詳細辦法見書腰後折口)★☆

二〇一九年二月,因一起港人在台灣的殺人案而著手的逃犯條例修訂,使香港政府陷入管治危機。民意在經過數月醞釀後,至六月全面爆發成近半世紀香港最大、歷時最長的反抗運動。有兩百萬人上街遊行、未成年學生成為游擊的勇武派、機場停擺、大學彷如戰地,至二○二○年一月中,警方已逮捕逾七千名市民並發射超過一萬六千枚催淚彈。這場「無大台」、如流水般的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影響輻射全香港,反映主權移交中國二十二年後,港中矛盾的激化,使香港正在發生社會質變。

本書是《端傳媒》關於反修例運動超過三百篇報導的新聞精選,並經過系統性的重新架構,深入呈現此一從本地延燒到國際,微妙牽動美中關係、台灣大選的「時代革命」。

從抗爭初起及對雨傘運動後香港民主運動的耙梳;六月十二日,香港市民試圖阻止立法會二讀、七月一日年輕人衝進立法會;七月二十一日白衣人港鐵元朗站暴力事件;八月五日全港大罷工;八月三十一日港鐵太子站警察攻擊市民事件……一直到十一月十二日的香港中文大學戰記;十一月十三日起超過十天的理工大學圍城之戰……每個關鍵時刻,皆有《端傳媒》記者群進入最前線,深刻記錄了一個又一個瞬間,一張又一張不同的面孔,勾勒出世代、暴力使用、警方執法爭議、一國兩制的僵局等問題,以及成熟公民社會撐運動的每一幕令人動容的場景。

除了運動本身與人物報導,本書也收錄多篇關於政治、社會、大陸、性別、警務與文化的評論,關鍵人物長訪談,以及不同時期的民調結果與分析,立體且多面向呈現反修例運動的前因、過程與發酵,為紛亂不安的香港及始終奮戰不懈的香港市民,留下這一頁為自由而奮鬥、尚在進行中的歷史。

本書特色

#香港在地媒體,擁有優異的文字與攝影記者,同時亦能兼顧臺灣觀點與中國視角,是近年來最受矚目的新創網路新聞媒體。
#製作地圖式大事紀,使讀者一目瞭然反修例運動如何從示威遊行延燒到全香港各地。

學者推薦

李立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李家翹(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系講師)╳吳介民(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研究員)╳鄭煒(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副教授)╳鄧鍵一(香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講師) 港台齊心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經歷炎夏和寒冬,香港人對社運的記憶和想像,變得很公共,也很私密。受記憶和運動邏輯牽引,慎思明辨還有市場嗎?這本合輯以多元和公允的報導、訪問、數據和圖像,深入分析了反修例運動的起承轉合,記錄了不一樣的香港。《端傳媒》的專業和堅持,說明為何總有那麼些人珍惜這片「化外之地」。──鄭煒(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副教授╱《社運年代》編者)

《端傳媒》對今次運動的報導和評論文章精選,有緊貼在地形勢發展和事件現場的深度報導,有內容札實和專業的數據分析,有高瞻遠矚的評論,結合起來視角多元,可被視為這段歷史的初稿。──李立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

《二〇一九香港風暴》這本合輯為這段歷史留下紀錄。《端傳媒》在華語世界,是比較特別的組合,它集合了港、台、中的記者與編輯,是個「跨界媒體」。這本書,不僅展示端的新聞品質,更因為它的跨界特色,使得讀者能夠閱讀到在目前的中港關係中,如總編輯李志德所說的「夾在中間的大陸人的痛苦」。如同我認識的一些中國自由派的朋友,這些年中國急遽法西斯化,在收買與監控下,要爭取發言空間格外辛苦,因此,這三邊公民社會的自由對話也就更為珍貴。──吳介民(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研究員)

無論這場反修例運動最後以什麼方式結束,可以肯定,這場運動為香港社群注入了強大的正面意義。二百萬人遊行、占領立法會、流水式抗爭、和勇不割、區選大勝。一次又一次,我們曾經以為不可能的事情,都在半年內一一做到。很感謝《端傳媒》的編採團隊,過去半年費盡心思現場採訪、整理資料,並邀請不同人士撰寫評論,才讓本書得以出版,全面回顧過去半年的歷程。往後的日子,要檢討這場運動,要思考下一步行動,這本書都肯定是其中一個重要材料。──鄧鍵一(香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講師)

這本合輯收錄的報導和評論,以文字和圖片立體、多元地呈現出香港反修例運動不同階段中社會上的矛盾、張力、思辨和情感。在這是非難分、真假難辨,甚至黑白顛倒的時代裡,《端傳媒》的獨立精神尤其難能可貴。──李家翹(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系講師,政治地理學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端傳媒


立足香港,面向全球華語讀者,以原創深度報導和數據新聞為特色,深入剖析在地及國際事務。在時代潮湧中,提供新的討論視野和表達方式。自二〇一五年上線以來,獲得超過四十五個新聞或攝影大獎。設立付費制兩年多,累積付費會員超過四萬名,為華文圈最具影響力的網路媒體之一。網站:theinitium.com/


目錄

修例大事紀 之一
反修例大事紀 之二
【推薦序】記錄一座抗爭城邦的誕生 ⊙吳介民
【總編輯序】必須為香港留下這一頁歷史 ⊙李志德

序篇風暴之前
雨傘五年後,留下的我們:搵食、抗爭還是移民?
【民調】No.1 後傘運大學生的蟄伏狀態

1.「無大台」的抗爭開始了
《逃犯條例》修訂後,誰將成為「逃犯」?
連登仔大爆發:他們「講得出做得到」
「無大台」運動中的即時資訊台

2.街頭上的臉孔
十九歲少年在六一二現場
他們最漫長的暑假:未成年抗爭
「救火」牧師:他們唱哈利路亞擋警察
陣地社工:把自己放在警民之間
催淚煙中的孩子:當他們迷路還問警察嗎?
【評論】踰越與隔限,香港反修例運動的女流力
【民調】No.2 參與一場不懷期望的社會運動,人們心裡在想什麼?

3.暴力,點解?
進擊的年輕人:七一這天,他們為何衝擊立法會?
【評論】無大台運動裡,「不割席」的異見與包容

4.暗夜出擊的「勢力人士」
七問元朗黑夜:「預先張揚」的襲擊與多次缺席的警力
專訪朱凱廸:藉黑社會鎮壓會成為香港常態嗎?

5.烽火遍地
刪帖、退群,那些被查手機的國泰員工
八〇五大罷工,他們為什麼響應?怎麼參與?
義載中年:與年輕陌生客的暗夜逃亡
印度裔社工:一起學習維修香港
【評論】Be Water:漫天徹地連儂牆
文宣組的故事:合作可以帶來很大的創意

6.深圳河兩岸
反修例運動中的港漂,被打碎的和被重構的
國歌、五星旗、普通話:無因暴力中的香港,事先張揚的悲劇

7.警暴之殤一
太子站驚魂夜:八三一警察無差別追打乘客事件
那位下跪擋在警察槍口前的傳道人
濫捕、棍打、延遲十二小時送院,被捕後他們經歷了什麼?

8.煙與火的戰記
勇武者的自白:你解決了問題,這幫人就不會出現
中文大學戰記
理工大學圍城
【民調】No.3 關於「反蒙面法」和武力升級

9.拆局者
【專訪】曾鈺成:我希望各方面能迷途知返,或是物極必反
【專訪】周永康:這場運動激活了香港,在痛苦中打開未來
【專訪】劉細良:中港命運共同體,是我們那一代最錯誤的信念

10. 警暴之殤二
武力頻失控,北京當靠山:誰來制衡香港警隊?
撐警集會現場紀事:藍白衣的香港人,他們怎麼想的?
【評論】舊日港警,一去不復返

11. 一國兩制之後
大陸看到的香港:被刻意製造的「仇恨」輿論
【評論】香港困局──北京的一場憲制危機
【評論】必須保衛香港:「香港民族」的創建
【民調】No.4 抗爭運動如何改變市民的政治傾向

12.香港,在世界
自救還是通敵?他們如何遊說《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
「逃犯」之城:香港獨立關稅區走上歷史路口

編後記


編輯序

必須為香港留下這一頁歷史


我只能從眼角瞥到,那是個黑衣人。幾分之一秒,他從我身後竄出來,一個點燃著的燃燒瓶從他手上甩出來,飛過四分之三個彌敦道寬,在暗黑的天空劃下一道火光。在瓶子落地,火苗在幾名警察身後地上炸開之前,黑衣人已經消失。又驚又怒的警察一轉身,槍口對著的只剩我及五、六位裝束正常的路人──其中一位還拖著行李箱。

我慢慢的舉起雙手,攤開手掌,示意我沒有武器,亮白色背心上印的「PRESS」說明了我的身分。我沒有太緊張,因為一般情況下,警察會先看清目標才開槍。我當然不會是目標,除非他覺得無意間當了火魔法師的掩護也該同罪。

槍口對著我們左右擺動了幾下,我們懂那槍口要說什麼:「行開!快啲走!」(走開,快離開。)但我們不敢背對著警察往前走,而是退進了一棟大樓的入口樓梯間,一個半人寬的空間,連接斜斜往上的樓梯。我們六、七個人暫避在這個小空間裡往外看,一隊警察從我們收窄的視界裡快跑而過,不知道是不是追捕那位黑衣人。我們呼吸著彼此的氣息,你呼我吸,聞到的都是恐懼。

二〇一九年十月一日下午,彌敦道沿路店鋪大半關門,還有少部分遭到「裝修」。鐵門上貼著各種抗議文宣。「光復香港 時代革命」、「黑警死全家」這些口號,被黑色油漆噴在地面、牆面、柱子和安全島上。路面上處處是磚頭、石塊、鐵柵、竹竿、小巴站牌和各種雜物。我踩著抗議者撒下的溪錢 (祭祀的紙錢) 走過人行道,通過濾罐吸進的空氣仍然刺鼻。這時看到手機裡的訊息:在荃灣,一位抗議少年遭警察開槍擊中胸口。

港鐵在市區的站全面關閉,彌敦道上處處都可以見到在招計程車的人。我耳邊響起剛才在樓梯間裡,拖著行李的大叔的問話:「有誰知道可以怎麼去機場?」

上頭這一幕,是香港二〇一九下半年延續不斷的抗議和衝突的某一個瞬間,從六月中以來,一個一個瞬間串成了這一代香港人從未經歷的日常。然而這些暴力對抗哪怕再激烈,都只是表象。反修例運動深層的內裡,既是一九八〇年代當年無份參與香港前途決定的「第三隻腳」的延遲回應;又是二〇四七焦慮的提早爆發。

一九八〇年代,中英開始對香港前途展開談判,中國已故領導人鄧小平一九八四年中接見鍾士元等三位香港立法局議員時,明確地說「過去所謂『三腳凳』,沒有三腳,只有兩腳」。所謂的「兩腳」,是中、英兩國政府;第三隻腳,則是所有香港市民。真正的持份者,在決定香港前途的關鍵時間點上,沒有發言權。

究竟怎麼樣的政府、怎麼樣的制度,才是香港人要的?從一九九七年以來,這個本質性的問題以不同的變體出現,而最接近核心的一次,應該就是雨傘運動——具體要求特首、立法會議員雙普選的落實方式。但最終仍然一無所得。

占中九子罪成(有罪確定)之後四十五天,就爆發了反修例百萬人大遊行,包含「雙真普選」的五大訴求,七月一日就搬上檯面。如今回望,恍然大悟,兩次運動表現形式差異極大,但驅動它們的就是同一股力量,雨傘運動和反修例必須連在一起看,始得全貌。而這全貌,就是一場民權運動。

鄧小平一句「五十年不變」,化為《中英聯合聲明》和《香港基本法》的承諾,但承諾時間還沒過半,香港人已經活在「二〇四七恐怕面目全非」的恐懼裡,屢仆屢起的民權運動,爭取的是讓人更安心、確定,並且能真正保障香港核心價值的未來。

反對《逃犯條例》修訂的聲浪在短短時間裡蔓延開來,而且感染力遠遠強過香港政府此前諸如DQ(取消資格)議員、DQ反對派人士參選資格等等出格行徑。主要原因就是它侵犯了香港得以立足世界的核心:自由、公平、法治和信譽可靠的經商環境。儘管香港政府之後回應商界的疑慮修了條文,但已經造成的傷害,和民權運動相互激盪,最終從一宗看似普通的殺人案,演成香港近半世紀以來最大的變局。

《二〇一九香港風暴》這本合輯,收錄了反修例運動裡各種面向,特別是「人」的深度報導:參與罷工的市民、前線牧師、陣地社工、港漂大陸人、勇武派青年……等等。除了盡可能以不同的面孔豐富運動不同的面向外,真正的考驗,來自這場運動裡許許多多前所未見的課題,它們嚴厲拷問著新聞工作者以往習以為常,卻不一定深刻思辨過的成規套路,以及它們之間的矛盾。

媒體該怎麼面對公權力的暴行?警察暴力和示威者的暴力應該等量齊觀嗎?「為什麼都不譴責示威者?」「端傳媒是黃媒!」自反修例運動以來,這樣的質疑和論斷無時無刻不在考驗編輯部。做為編輯部負最終成敗責任的人,我願意這麼說:這是一份沒有滿分答案的試卷,我們只能在有限的人力條件下,踩住一個價值基點,「做得幾多係幾多」,實踐多少算多少。

不可否認,即使是一場立意高尚的民權運動,也不可能面面盡善盡美,特別到了市民以暴力與體制及不同政見者對抗時,勢必江河與泥沙俱下。對於示威者個別的暴力事件,例如對「藍絲」(立場親政府者)、「中資」店鋪的打砸,對親政府人士的暴力相向,乃至於被稱為「火魔法」的燃燒彈攻擊。這些行為,自然有現行的法治流程處理。端傳媒沒有一篇報導或評論倡議「暴力無罪」,但與其對個別案件著墨、「譴責」,端傳媒寧願將篇幅集中在討論示威者的「暴力現象」背後的深層因素。

即便不用「抗暴之戰」這樣帶有正面價值的形容詞,都仍然必須承認反修例中的暴力行為與一般的暴力犯罪不是同一件事。在香港,這尤其是一個值得反覆探討、深究的課題。因為不過就在五年前的雨傘運動裡,「和理非非」(和平、理性、非暴力、非粗口)仍然是抗爭群體的鐵律。暴力手段不是沒有,但效果往往是導致抗爭群體相互指責、分崩離析。

但到了反修例運動,逐次升高的暴力不僅被容忍,而且在「不割席」、「不指責」的原則下,與「和理非」形成堅不可摧的協作關係。這在香港民權運動的歷史上堪稱僅見。部分示威者策動的暴力行為當然符合某種「犯罪行為」的構成條件,只把它當作單純的「犯罪事件」,事實上是迴避了問題的根源。它應該得到更嚴肅的看待,更深刻的思辨,這也正正是端傳媒編輯部報導、評論這些「暴力行為」的基本理念。

但另一方面,端傳媒對香港政府,特別是香港警察的過度,甚至涉嫌非法使用武力不能容忍。無數流傳在網路上,或者記者現場所見,甚至親身經歷的警察暴行,再三提醒傳媒工作者,香港面對的不是個別失控的警務人員,而是整個管治系統的失靈。

例如反修例抗議行動中,不只一次出現警察直接槍擊示威者。一般情況,這類案件一旦發生,立即就會啟動調查,開槍員警也可能被暫時停職,或者調內勤職務靜候調查。但反修例中見到的情況是,警隊最高層都在極短時間內公開表態,力挺開槍警察。在這樣的情況下,後續的內部調查還有什麼意義?更不要提內情更複雜的「七二一元朗」、「八三一太子站」等警察疑似涉及瀆職的大案件。特首林鄭月娥堅持力挺的正規機制「監警會」,則是在二〇一九年結束前,連一份調查報告都沒有,為本案特別邀來的外國專家集體辭職,更突顯監警會是無牙老虎。

更有甚者,港警組織公然犯上的言論,愈發政治化的姿態,曝露的問題是香港恐怕連民主體制的基石──「文人領軍(警)」都響起了警鈴。在這本書裡,「警暴之殤」是唯一用了兩個單元的規畫,反映的是我們深切的憂慮。警察固然是合法暴力使用群體,但放任的權力必定越界,缺少監察執法人員會跟從「路西法效應」,這是今時今日香港的現況。在這種情況下的所謂「合法使用暴力」,只是一塊遮羞布,傳媒不掀開這個藏汙納垢的角落,不但是失職,更是共犯。

監督政府,是民主開放體制下的媒體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對於「公平」,有一種過度簡化的標準:「各打五十大板」。我們不同意這樣的態度,政府的暴力和抗議者「做為一種抗議現象的暴力」,各有脈絡,不該放在同一桿秤上,而是該放回各自生成的脈絡來評價。這是端傳媒堅持踩住的價值基點,不管是香港民權運動、中國維權事件,或者臺灣各種少數群體爭取自身權益,端傳媒自始至終標準齊一。

這本書收錄的,是自二〇一九年六月初反修例運動開始後,端傳媒報導和評論的精選,收錄的文章大多經過重編,主要是納入事件最新發展,例如「七二一 」、「八三一」事件的報導,原文刊發的時間是事件發生後不久,但書中收錄的報導,則增補、更新了這些事件到二〇一九年年底的最新發展。

反修例運動走過了大半個二〇一九年,端傳媒的記者,特別是香港本地的文字、攝影同事,無日無夜地在這場變局的最前線奮戰。端傳媒自二〇一五年創立以來,帶著打造「華文閱讀共同體」的初衷,聚焦關注兩岸四地和世界華人時政新聞。香港反修例運動既是因為這個意義而應該獲高度關注,更加上香港是端傳媒立足扎根之地。細細密密地記下這場運動的一筆一畫,既是身為記者的責任,也是同事們為反饋自己生於斯、長於斯的家鄉的義之所在。

生於亂世的傳媒,有種責任,必須為香港留下這一頁歷史。


李志德
(本文作者為端傳媒總編輯)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849777
  • 叢書系列:春山之聲Voice
  • 規格:平裝 / 440頁 / 19 x 26 x 2.08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Author(s): 端傳媒
Series: 春山之聲 14
Edition: First
Publisher: 春山出版有限公司
Year: 2020

Language: Chinese
Commentary: Bookmarked, OCR (Clearscan)
Pages: 442
City: 臺北
Tags: History, Asia, HKSAR, Hong Kong, China, 社會運動, 政治運動, 香港特別行政區

2019香港風暴:《端傳媒》反修例運動報導精選
目次
反修例大事紀之一
反修例大事紀之二
【推薦序】記錄一座抗爭城邦的誕生 ~ 吳介民
【總編輯序】必須為香港留下這一頁歷史 ~ 李志德
【序篇】風暴之前
雨傘五年後,留下的我們:搵食、抗爭還是移民?~ 楊子琪 文編: 陳倩兒
如果回到二0 一六年,我要和朋友走同一陣線
雨傘運動上街頭
走到更前面的位置
【民調】No. 1 後傘運大學生的蟄伏狀態 ~ 趙安平
【1】無大台的抗爭開始了
《逃犯條例》修訂後,誰將成為「逃犯」~ 關震海 文編: 陳倩兒
誰能判定政治罪行?
香港法庭可以把關嗎?
黒名單罪犯「可能三百,也可能是三萬」
連登仔大爆發:他們「講得出做得到」~ 鄭佩珊 文編: 陳倩兒
可能是連登第一個成功實踐的反修例行動
有質素也可以紅起來
從連登到 Telegram:既開放又保密
社運新模式:去中心化的決策過程
「之前我太小看香港人,我以為香港人不會理」
「無大台」運動中的即時資訊台 ~ 田月 文編: 陳倩兒
「無大台」帶來的不安
有沒有收過假消息? 「有!好多!」
從實戰中學習的地圖素人
互相不認識,但無礙行動力量
大家覺得有用的,就自然去用
「始終大家都是烏合之眾」
「勇武派」: 我們還是憑自己一雙眼做判斷
個人和整體
延伸閱讀
【2】街頭上的臉孔
十九歲少年在六一二現場 ~ 楊子琪 文編: 陳倩兒
在暗夜被警察追捕
當警察,曾是夢想
被雨傘與魚蛋革命洗禮的一代
沒有預警,警方發射催淚彈
他們最漫長的暑假:未成年抗爭 ~ 李亞妹 文編: 陳倩兒
當學校直面政治
「老師」這個角色
「一超成長吧,整個家庭」
「我看見背後更大的框架是家庭」
我們的時代意義
「救火」牧師:他們唱哈利路亞擋警察 ~ 楊子琪 文編: 陳倩兒
民眾對教會行動的態度轉變
六四之後,教會首次大規模為政治議題發聲
教牧中的少數派
兩票之差通過聲明,浸信會公開呼籲撤回條例
政教分離並非是對社會的不公義保持沉默
他們的行為也許犯了地上的法,但這不一定是錯的
陣地社工:把自己放在警民之間 ~ 趙安平、楊小川 文編: 鄭佩珊
從示威者變成調解員
「我陪你一起去跟前面的警察講」
警察的目的不是打人,很多示威者也根本不想衝擊
調節盡量從雙方情緒中抽離
催淚煙中的孩子:當他們迷路還問警察嗎?~ 洪曉嫻 文編:曹疏影
現場一:當催淚彈遇到母乳媽媽、胎兒及小童
現場二:參與示威現場的孩子們
現場三:戰場惜別,爹哋你打贏怪獸了嗎?
後果一:防範急性壓力症候群?
後果二:秩序的困惑, 孩子迷路還找警察嗎?
後果三:支持警察的孩子學到了什麼?
後果四:當孩子扮演警察,玩具槍也可以指著別人的頭?
【評論】踰越與隔限,香港反修例運動的女流力 ~ 阿離 文編:李志德
「六一二的第一夥催淚彈,令一班人覺醒,包括我自己。」
「無大台」社運中女性的高度參與
女性身分的限制與策略
父權女權「大和解」?運動的派別協作與矛盾
【民調】No. 2 參與一場不懷期望的社會運動,人們心裡在想什麼? ~ 趙安平
延伸閱讀
【3】暴力,點解?
進擊的年輕人:七一這天, 他們為何衝擊立法會? ~ 楊子琪、鄭佩珊、陳倩兒 文編:陳倩兒
想要取回尊嚴與尊重
進去立法會的原因,是因為看不見希望
「議會終於回到人民手上」
馬騮:「我好累了,可能下一個就是我。」
YOSHI :「為什麼我們這一代人比上一代人激? 」
【評論】無大台運動裡,「不割席」的異見與包容 ~ 郭志 文編:符雨欣
去中心化運動中「不割席」的意義
審視不割席
不割席原則可能逐漸變得與商討互相矛盾
不割席與非原則性的武力
不割席原則與流水式抗爭
延伸閱讀
【4】暗夜出擊的「勢力人士」
七問元朗黑夜:「預先張揚」的襲擊與多次缺席的警力 ~ 鄭佩珊、彭嘉林、楊子琪、陳倩兒、梁中勝、梁敏琪 文編:陳倩兒
1. 這是否是一場「預先張揚」的襲擊事件?白衣人是誰?
2. 警方為何收到情報,報稱已有部署,但遲遲不現身?
3. 元朗警區警力全港第二,為何遲遲不出動?
4. 為何警署落閘,九九九無法接通?
5. 為何屬待疑似示威者,冷處理白衣疑兇?
6. 港鐵如何處理此次事故?為何要求乘客下車?
7. 何君堯是誰?他跟白衣人有何關係?
七二一元朗事件時間線
專訪朱凱廸: 藉黑社會鎮壓會成為香港常態嗎?~ 符雨欣 文編:陳倩兒
元朗壓力煲的「失控爆炸」
假新聞殺人事件
延伸閱讀
【5】烽火遍地
刪帖、退群,那些被查手機的國泰員工 ~ 林可欣 文編:吳婧
這是機長廣播:香港人加油, 萬事小心
「沒想到國泰會跪低」
「公司現在兩邊不是人」
國泰員工的日常:刪帖、退群組、査手機和行李
八0五大罷工, 他們為什麼響應、怎麼參與? ~ 楊子琪、陳倩兒、林可欣、鄧子盈 文編:陳倩兒
市場營銷老闆:內地生意跌逾三成,「我哋有一份香港人嘅任性。」
退休廠家高管:「這次輸了的話, 我一定走 - 輸的可能性是六成吧。」
抱著小兒子的年輕夫婦:「政府有無真的很想為香港人 fight for?我們看不到。」
美甲姐姐:「我們九0後一直被人說是廢青,但這次看得出來我們不是,我們是醒覺了吧。」
八0後社工:「我們出來不是純粹發洩憤怒,也希望討論香港怎麼變得更好。」
義載中年:與年輕陌生客的暗夜逃亡 ~ 楊子琪 文編: 馬家豪、陳倩兒
回想自己十幾歲在做什麼,真的自愧不如
心理諮詢無法驅散的愧疚
港式「鄧寇克行動」
印度裔社工:一起學習維修香港 ~ 莫曉晴、陳倩兒 文編: 陳倩兒
「你走一步,我也走一步」
「今天內地人,明天南亞人, 後天菲傭,然後又變回少數族裔」
「我們是二等公民,更要投入政治參與」
【評論】Be Water :漫天徹地連儂牆 ~ 劉家儀、畢恆達 文編:李志德
香港連儂牆的變體
連儂牆建構新鼴係
文宣組的故事:合作可以帶來很大的創意 ~ 蘇昕琪 文編:曹疏影
合作可以有很大的創意
文宣需要好「子彈」
當文宣一遇見暴力升級
文宣要幫前線解釋和道歉?
借力打力:付國豪事件與長輩圖
視頻戰場:重組與還原
爭取民眾支持非優先考量
延伸閱讀
【6】深圳河兩岸
反修例運動中的港漂, 被打碎的和被重構的 ~ 楊鈺、邵斯玄 文編: 吳婧
六月十二日的「兩個現場」
自己被香港接受,也同時接受了香港
我們都曾是 Outsider
通過運動,學習一個社群如何得出共識
香港還安全嗎?
國歌、五星旗、普通話: 無因暴力中的香港,事先張揚的悲劇 ~ 沈度 文編:符雨欣
秩序正當性已被動搖,我們無法假裝一切都沒有發生
時刻皆背負著「掠奪者」和「被籠恩者」混合形象
無因暴力來自明確的系統性暴力
延伸閱讀
【7】警暴之殤一
太子站驚魂夜:八三一警察無差別追打乘客事件 ~ 鄭佩珊、梁中勝 文編:陳倩兒
控制室的爛玻璃、列車上的爭執
急救員:七月來最嚴重傷勢,十分鐘未能止血
拍片市民、下班廚師: 在場者如甕中之鱉
由消防接報至送院治理,過程花費至少二 · 五小時
「港鐵出賣乘客」港鐵回覆:沒有補充
「示威者本身就是市民」、「有嫌疑, 但他們不是罪犯」
八三一港鐵太子站警察攻擊市民事件時間線
那位下跪擋在警察槍口前的傳道人 ~ 楊子琪 文編: 陳倩兒
濫捕丶棍打、延遲十二小時送院, 被捕後他們經靂了什麼?~ 黃文雋、鄭佩珊文編:陳倩兒
被捕者:濫捕、插贓、拖延十二小時送院
律師:警署外等候十五小時,被警舉槍威嚇,情況猶如戰地
如何在警察面前捍衛自己的權利是一場訓練
延伸閱讀
【8】煙與火的戰記
勇武者的自白:你解決了問題,這幫人就不會出現 ~ 林可欣、陳倩兒 文編: 陳倩兒
從「和理非」到「一起衝」
什麼是革命?
明知輸都要做
中文大學戰記 ~ 吳婧、陳倩兒、謝梓楓、林可欣、陳一朵 文編:吳婧、陳倩兒
升溫、調停與逃離
二號橋之爭
香港中文大學地圖
破裂、戰場和救援
勝利和迷茫
理工大學圍城 ~ 楊子琪、林可欣 文編:陳倩兒
失策.圍城
死守.獵物
香港理工大學地圖
反攻.營救
「投降」.「骨氣」
解封.出路
理工大學圍城時間表 ( 2019年 11月11日 - 11月29日 )
【民調】No. 3 關於「反蒙面法」和武力升級 ~ 趙安平
延伸閱讀
【9】拆局者
【專訪】曾鈺成:我希望各方面能迷途知返,或是物極必反 ~ 陳倩兒 文編:李志德
「不向反對派做出任何讓步,都不排除可以回應市民的訴求」
撤回修例、獨立調査委員會、重啟政改、收地建屋
修例風波: 這是特區政府甚至是林鄭主動提出
何謂八三一框架?
【專訪】周永康:這場運動激活了香港,在痛苦中打開未來 ~ 何欣潔 文編: 何欣潔
【專訪】劉細良:中港命運共同體,是我們那一代最錯誤的信念 ~ 楊子琪 文編:陳倩兒
香港問題已成為中共內部權力鬥爭的場所
何謂一地兩檢
延伸閱讀
【10】警暴之殤二
武力頻失控、北京當靠山:誰來制衡香港警隊?~ 楊子琪、彭嘉林、梁敏琪、梁中勝 文編:陳倩兒
自六一二開始的惡性循環
警隊介入政治事件,是走向威權社會的指標
監察警權:監警會和立法會還有可能嗎?
中央高調撐警,警隊開始涉入政治
撐警現場紀事:藍白衣的香港人,他們怎麼想的?~ 阿離 文編:鄭佩珊
中年社運初體驗
退休警察的想法
「其實我也不瞭解年輕人」
【評論】舊日港警,一去不復返 ~ 許仁碩 文編:符雨欣
挖掘香港警政改革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
【11】一國兩制之後
大陸看到的香港:被刻意製造的「仇恨」輿論 ~ 昌西 文編:草石
中大「撒僑」風波
「民間」宣傳工具
仇恨的政治
【評論】香港困局 ~ 北京的一場憲制危機 ~ 楊山 文編:符雨欣
【評論】必須保衛香港:「香港民族」的創建 ~ 鄭租邦 文編:李志德
抗爭者正在形塑的「香港民族」
香港民族的政治難題
【民調】No. 4 抗爭運動如何改變市民的政治傾向 ~ 趙安平
延伸閱讀
【12】香港,在世界
自救還是通敵?他們如何遊説《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 彭嘉林 文編:陳倩兒
從鄧小平到習近平,從李柱銘到黃之鋒
兩代美國遊說者
新世代的論述
香港眾志:「政治自由取決於北京,經濟自由取決於西方」
梁家傑、郭榮鏗:支持《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 反對取消獨立關稅區
鍾國斌:「你要回答 (美國) 那些問題,當他們是老師, 說給老師知。」
「現在既然未死, 為什麼要自殺? 」
「逃犯」之城:香港獨立關税區走上歷史路口 ~ 陳莉雅、何欣潔、張宸邦 文編:何欣潔
「獨立關稅區」是什麼?
現任眾議院議長對華強硬
獨立關稅區還重要嗎?
延伸閱讀
編後記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 (CIP) 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