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文學史書寫方法的實驗。
依編年順序,聚焦特定歷史時刻、事件、人物及命題,以小觀大,做出散點、輻射性陳述,與制式文學史敘述大相徑庭。
《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155位作家學者,184篇文章,構成一部體例獨特,長達千頁的敘述。全書採取編年順序,個別篇章則聚焦特定歷史時刻、事件、人物及命題,由此衍伸、串連出現代文學的複雜面貌。
整部文學史起自1635年晚明文人楊廷筠(1562-1627)、耶穌會教士艾儒略(Giulio Aleni, 1582-1649)等的「文學」新詮,止於當代作家韓松(1965-)所幻想的2066年「火星照耀美國」。在這「漫長的現代」過程裡,中國文學經歷劇烈文化及政教變動,發展出極為豐富的內容與形式。藉此,我們期望向世界讀者呈現中國文學現代性之一端,同時反思目前文學史書寫、閱讀、教學的局限與可能。
本書一方面採取編年模式,回歸時間/事件的素樸流動,向中國傳統史學論述源頭之一的編年史致意。另一方面各篇文章就選定的時間、議題,以小觀大,做出散點、輻射性陳述。這兩種方向所形成的張力貫穿全書。全書各個時間點所形成的脈絡——及縫隙——促使我們想像文學史千頭萬緒,與時俱變。細心的讀者可以看出書中草蛇灰線的布置,進而觸類旁通,把中國現代文學的故事接著說下去。這本文學史不強求一家之言的定論,而在於投射一種繼長增成的對話過程。
如何在「隨機」和「有機」、「掛一漏萬」和「以小觀大」、「一家之言」和「眾聲喧嘩」之間,發展出一個合情合理的架構,是本書編者最大的挑戰。在編輯過程中,主編王德威和眾多作者就預先規畫的主題和個人專業興趣來回協商。《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是一次方法實驗,對「何為文學史」「文學史何為」的創造性思考。
一場文學與歷史的對話。
打破「文學」定義,跨越「現代」界限,挑戰「中國」的實與虛。
本書對「文學」的定義不再根據制式說法,所包羅的多樣文本和現象也可能引人側目。各篇文章對文類、題材、媒介的處理更是推陳出新,從晚清畫報到當代網上遊戲,從革命啟蒙到鴛鴦蝴蝶,從偉人講話到獄中書簡,從紅色經典到離散敘事……不僅如此,撰文者的風格也各有特色。按照編輯體例,每篇文字都從特定時間、文本、器物、事件展開,然後「自行其是」。夾議夾敘者有之,現身說法者有之,甚至虛構情景者亦有之。這與我們所熟悉的文學史敘述大相徑庭。
全書看似眼花繚亂,實則熱鬧之下自有門道。這裡所牽涉的問題不僅是文學史的內容範疇而已,也包括「文」與「史」的辨證關係。長久以來,我們習於學科建制內狹義的「文學」定義,論文類必談小說、新詩、戲劇、散文,論現象則是各色現實主義外加革命啟蒙、尋根先鋒,久而久之,形成一種再熟悉不過的敘述聲音,甚至流露八股腔調。然而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如果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仍然謹守上世紀初以來的規範,忽視與時俱進的媒介、場域和體材的變化,未免固步自封。
一部眾聲喧「華」的文學史。
以包容的格局看待現代華語語系文學的源起和發展。
本書作者來自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澳洲、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荷蘭、瑞典等地,華裔與非華裔的跨族群身分間接說明眾聲喧譁的特色。過去兩個世紀華人經驗的複雜性和互動性如此豐富,唯有在包容的格局裡看待現代華語語系文學的源起和發展,才能以更廣闊的視野對中國文學的現代性多所體會。
全書涉及人物——
從徐志摩,沈從文,魯迅,張愛玲;余華,莫言,阿來,顧城到韓寒,貓膩……
從賴和,呂赫若,葉石濤,郭松棻到白先勇,陳映真,黃春明,齊邦媛;
從舞鶴,朱天文,朱天心,李昂,李永平,張貴興到夏宇,邱妙津,駱以軍,吳明益,夏曼藍波安……
從李安,覃樟柯,蔡明亮,鄧麗君,羅大佑,崔健到李小龍,梅蘭芳,三毛,金庸……
本書探討類型——
小說,詩,評論,報導文學,環保生態文學,左翼文學,馬華文學;圖文書,成長小說,方言小說,羅曼史,武俠小說,推理科幻奇幻文學;演說文章,墓碣文,國文教科書,網路詩歌;文明戲,地方戲,黃梅戲,先鋒戲劇,話劇;翻譯,印刷術,木刻藝術,電影,報紙……
本書涉及事件——
五四白話文運動,晚清維新,太平天國之亂,辛亥革命,南京大屠殺,抗日,國共內戰,二二八白色恐怖,大躍進,文革,香港回歸……
《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以不同風格處理文本內外現象。內與外、古與今、雅與俗交錯,呈現一幅「中國」「現代」「文學」「史」的豐富畫卷。
Author(s): 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
Publisher: 麥田出版
Year: 2021
Language: Chinese
Pages: 528
City: Taipei
1949年;1958年
時間開始了:大躍進/簡夏儀(Har Ye Kan)撰,張屏瑾 譯
1950年
台灣才子呂赫若/阮斐娜 撰,陳抒 譯
1951年9月;1952年9月
新文學史的命運/張英進 撰,張屏瑾 譯
1952年3月18日
社會主義的世界文學/傅朗(Nicolai Volland)撰 ,唐海東 譯
1952年6月7日
報人、文人與旅人——劉以鬯在南洋/陳麗汶
1952年7月
文學史的異端/沈雙 撰,唐海東 譯
1952年10月14日
林語堂與「明快」打字機/石靜遠(Jing Tsu)撰,金莉 譯
1953年2月
現代派在台灣/王德威
1953年末
老舍和美國/蘇真(Richard Jean So)撰,張屏瑾 譯
1953年;2019年
已經寫了六十七年/王蒙
1954年3月12日-7月13日
胡風和他的追隨者/王麗麗
1954年9月25日-11月2日
地方戲登上國家舞台/伊維德(Wilt L. Idema)撰,劉子淩 譯
1955年2月8日
金庸武俠地形圖/宋偉杰
1955年5月
路翎、胡風與文字獄/鄧騰克(Kirk A. Denton)撰,張屏瑾 譯
1955年
香港現代主義與我/葉維廉 撰,陳抒 譯
1956年
周瘦鵑的羅曼史/陳建華 撰,張屏瑾 譯
1956年;1983年9月20日
亞細亞的孤兒/蔡建鑫 撰,陳抒 譯
1957年6月7日
穆斯林與中國拉丁化新文字/石靜遠(Jing Tsu)撰,李浴洋 譯
1958年6月20日
社會主義劇場上的《關漢卿》/陳琍敏 撰,劉子淩 譯
1958年
新民歌運動/田曉菲 撰,李浴洋 譯
1959年2月28日
《青春之歌》與文學修改/舒允中 撰,張屏瑾 譯
1960年10月
《饑餓》與馬華文學中的左翼敘事/莊華興(Chong Fah Hing)、佘仁強(Kyle Shernuk)撰,陳抒 譯
1962年1月1日;2017年
錢理群的「倖存者言」/李浴洋
1962年6月
公共母題中的私人生活/王安憶
1962-1963年
普實克與夏志清的學術遺產/李歐梵 撰,陳抒 譯
1963年3月17日
傅雷與傅聰:文化世界主義及其代價/陳廣琛 撰,盧冶 譯
1963年;1998年3月22日
小說的冶金者/朱天心
1964年
「紅色盛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陳小眉 撰,李浴洋 譯
1965年7月14日
紅色牢獄檔案/李潔 撰,李浴洋 譯
1966年10月10日
一九六○年代台灣的現代主義與鄉土主義/陸敬思(Christopher Lupke)撰,陳抒 譯
1967年4月1日
劉少奇的幽靈/錢穎 撰,李浴洋 譯
1967年5月29日
《紅燈記》:樣板戲與英雄革命/柏右銘(Yomi Braester) ,劉子淩 譯
1967年
金庸《笑傲江湖》/劉奕德(Petrus Liu)撰,金莉 譯
1970年
天使島詩歌:現代移民社群中的中國詩歌/姚錚(Steven Yao)撰,李浴洋 譯
1972年,1947年
尋找錢鍾書/胡志德(Theodore Huters) 撰,張治 譯
1972年11月18日-1973年3月12日;2000年
一次隱蔽的際會 :《對倒》與《花樣年華》/黃淑嫻 撰,陳抒 譯
1973年7月20日
李小龍的神祕之死、中國民族主義,以及電影的遺產/張建德(Stephen Teo)撰 金莉 譯
1974年6月
楊牧:古典還是現代/奚密 撰,張屏瑾 譯
1976年4月4日
地下詩歌/柯夏志(Lucas Klein)撰,李浴洋 譯
1976年
撒哈拉流浪記/錢廣昌(Clint Capehart)撰,陳抒 譯
1978年9月18日
浩然的自我批評/王仁強(Richard King)撰,張屏瑾 譯
1978年10月3日
走進「白色恐怖」/廖炳惠 撰 金莉 譯
1978年12月23日
《今天》創刊:朦朧詩的興起及中國當代詩的流變/楊小濱
1979年10月28日
解凍時節/王德威
1979年11月9日
劉賓雁:忠誠的代價/林培瑞(Perry Link)撰,陳抒譯
1980年6月7日;1996年4月,一個日期不明的日子
雙城記/陳綾琪 撰 金莉 譯
1981年3月;1985年冬
樂與罪:李澤厚,劉再復,與文化反思的兩種路徑/涂航
1981年10月13日
食物、離散與鄉愁/宋偉杰 撰,金莉 譯
1983年1月7日
話語熱:一九八○年代中國的人道主義/黃樂嫣(Gloria Davies)撰,王晨 譯
1983年春
藏語現代自由詩的到來/勞倫‧哈特利(Lauran R. Hartley)撰,王晨 譯
1984年7月21-30日
創傷與書寫/張誦聖 撰,陳抒 譯
1985年4月
在文學和電影中尋根/白睿文(Michael Berry)撰,王晨 譯
1986年
新時期的瘋女人/白安卓(Andrea Bachner)撰,王晨 譯
1987年9月
製造「先鋒」/余華
1987年12月24日
高行健:莊子的現代命運/劉劍梅 撰,張屏瑾 譯
1988年7月1日
重寫文學史/陳思和
1989年3月26日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柯雷(Maghiel van Crevel)撰,金莉 譯
1989年5月19日
搖滾天安門/王敖 撰,金莉 譯
1989年9月8日
創傷和電影的抒情風格/葉月瑜 撰,王晨 譯
1990年;1991年
台灣,女作家,邊緣詩學/王德威
1990年;1991年
從邊緣到主流:王小波與王朔/佘仁強(Kyle Shernuk)、蘇和(Dylan Suher)撰,李浴洋 譯
1994年7月30日
孟京輝與中國先鋒戲劇/康開麗(Claire Conceison)撰,王晨 譯
1995年5月8日
何日「君」再來/ 若岸舟(Andy Rodekohr)撰,李浴洋 譯
1995年6月25日
《蒙馬特遺書》/韓瑞(Ari Larissa Heinrich)撰,陳抒 譯
1997年5月1日
冷海情深/黃心雅 撰,王晨 譯
1997年5月3日
第一部現代亞洲男同志小說/吳文思(John B. Weinstein)撰,王晨 譯
1997年7月1日
一座「城」的故事/劉秀美
1997年
香港的奇幻回歸/杜博妮(Bonnie S. McDougall)撰,李浴洋 譯
1997年
《黑眼圈》/謝永平(Pheng Cheah)撰,陳抒 譯
1999年2月
機器裡的詩人/施開揚(Brian Skerratt) 撰,張屏瑾 譯
1999年3月28日
韓寒的十六歲/吳漠汀(Martin Woesler)撰,張屏瑾 譯
2002年10月25日
重見雷峰塔/陳琍敏(Tarryn Li-Min Chun)撰,王晨 譯
2004年4月
《狼圖騰》與自然寫作/唐麗園(Karen L. Thornber)撰,王晨 譯
2004年
虛構的原鄉也是真實的原鄉/劉秀美
2006年
從李白到UFO/李潔 撰,黨俊龍 譯
2006年9月30日
網路詩歌/殷海潔(Heather Inwood)、田曉菲 撰,張屏瑾 譯
2007年
突然間出現的我/李娟
2008年
?迌/古艾玲(Alison M. Groppe)撰,陳抒 譯
2008-2009年
《為龍》/李雯心(Casey Lee)撰,王晨 譯
2009年7月7日;2010年10月1日
從西夏到東北/王德威
2010年1月10日
李安的偽裝和變形/戴樂為(Darrell William Davis)撰,王晨 譯
2011年6月26日
在華語語系世界邂逅莎士比亞戲劇/黃詩芸 撰,王晨 譯
2012年
捍衛長篇小說的尊嚴/莫言
2012年,2014年
多元文化?少數民族?/佘仁強(Kyle Shernuk)撰,唐海東 譯
2013年1月5日
也斯與抒情/周蕾 撰,張屏瑾 譯
2013年5月12日晚7:30
少數民族「母語」詩歌/馬克‧本德爾(Mark Bender)撰,張屏瑾 譯
2015年7月12日-22日;2019年8月5日-9日
動物與「動」物,物事與物「勢」/陳濟舟
2019年11月26日;2015年2月26日
什麼是文學的世界?/蘇和(Dylan Suher)著,陳婧祾 譯
2066年
科幻中國/宋明煒 撰,王晨 譯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