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名沿革

This document was uploaded by one of our users. The uploader already confirmed that they had the permission to publish it. If you are author/publisher or own the copyright of this documents, please report to us by using this DMCA report form.

Simply click on the Download Book button.

Yes, Book downloads on Ebookily are 100% Free.

Sometimes the book is free on Amazon As well, so go ahead and hit "Search on Amazon"

台灣舊地名之沿革是台灣省文獻會在1980年出版,編著者是洪敏麟教授,全書共分為三冊。內容包括有概說以及各地舊地名沿革介紹兩部份。

其中概說的部份介紹與地名命名的相關因素,包括台灣的自然環境、行政區域演進歷史文化對台灣的影響,以及相關地名的命名方式等等。

而各地舊地名介紹的部份則包括宜蘭縣、基隆市、台北縣市、桃園縣、新竹縣市、苗栗縣、台中縣市以及彰化、南投縣。

介紹的方式採取以現行行政區域為經緯,配合舊地名介紹的方式。但本書成書時間甚早,近年來台灣行政區域因人口增加以及重新調整等因素影響已經多有改變。所以我們在轉換成資料庫的過程中,已經參照現行行政區域進行調整,但其中仍會有所闕誤,請大家能不吝給予我們指教與更正

簡要目錄

第一篇:概說

第一章:台灣舊地名所具意義極其特殊性
第二章:台灣之自然環境
第三章:台灣行政區域的演變
第四章:歷代對台灣之稱呼及地名「台灣」的起源各說
第五章:台灣地區地名的緣起
第六章:地名的演變

第二篇:北部台灣(一)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台北市內的舊地名
第三章:基隆市內的舊地名
第四章:台北縣內的舊地名
第五章:宜蘭縣內的舊地名

第三篇:北部台灣(二)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桃園縣內的舊地名
第三章:新竹縣內的舊地名
第四章:苗栗縣內的舊地名

第四篇:中部台灣(全)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台中市內的舊地名
第三章:台中縣內的舊地名
第四章:彰化縣內的舊地名
第五章:南投縣內的舊地名

Author(s): 洪敏麟
Publisher: 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Year: 1985

Language: Chinese
Commentary: OCR (Clearscan), Bookmarked, Asian Text layout (Right to Left)
Pages: 213
Tags: Taiwan, History, Place Names

台灣地名沿革
洪敏麟著
明鄭時期和清代臺灣地區行政區域沿革表
日據時期臺灣地區行政區域沿革表
目錄
第一章 臺灣地區地名的發生與其意義
第一節 臺灣地名所具意義
第二節 臺灣地名的緣起
一、具有歷史意義的地名
二、具有地理意義的地名
第三節 地名「臺灣」的由來
一、臺員之諧音字
二、崇臺下之灣
三、理寃之諧音字
四 、港名臺窩灣 (或一鯤身)
五、西拉雅平埔族臺窩灣支族
六、顏鄭始稱臺灣
七、臺灣
第四節 歷代對臺灣本島稱謂的演變
一、揚州之域
二、岱輿、員嶠
三、雕題國 (春秋戰國)
四、瀛州 (秦漢)
五、東鯷 (秦漢)
六、夷州 (三國)
七、流求國 (隋)
八、毘舍耶國 (南宋)
九、小琉球 (明洪武年間
十、雞籠 (北港東番) (明萬曆年間)
十一、東都
十二、東寧
第二章 一府、二鹿 (或二笨)、三艋舺
第一節 臺灣府 - 臺南市
第二節 鹿港 - 鹿港鎭
第三節 艋舺 - 臺北市萬華
第四節 笨港—北港鎭
第三章 臺灣地區主要舊街市聚落的地名
第一節 臺北市轄域內的舊地名
一、城內
二、大稻埕
三、大龍峒
第二節 雞籠、竹塹
一、雞籠
二、竹塹
第三節 大墩街、半線街
一、大墩街
二、半線街
二、半線街
第四節 雲林、諸羅山莊、下埋頭街、瑯墻
一、雲林
二、諸羅山莊
三、下碑頭街〔鳳山〕
四、瑯嶠 (恒春)
第四章 民國九年舊地名的大更改
第一節 北部地區
一、小基隆〔三芝〕
二、金包里〔金山〕
三、滬尾街〔淡水〕
四、八里室〔八里〕
五、柑仔瀨〔瑞芳〕
六、蘆洲〔鷺洲〕
七、五股坑〔五股〕
八、樹林口〔林口〕
九、水返脚〔汐止〕
十、錫口街〔松山〕
十一、頂雙溪〔雙溪〕
十二、新庄街〔新莊〕
十三、植仔寮〔貢寮〕
十四、枋橋街〔板橋〕
十五、漳和〔中和〕
十六、鶯歌石〔鶯歌〕
十七、三角湧〔三峽〕
十八、坪林尾〔坪林〕
十九、民壯圍〔壯圍〕
二0、叭哩沙〔三星〕
二一、 冬瓜山〔冬山〕
二二、 大坵園〔大園〕
二三、蘆竹厝〔蘆竹〕
二四、龜崙社〔龜山〕
二五、桃仔園〔桃園〕
二六、澗仔壢〔中壢〕
二七、八塊厝〔八德〕
二八、安平鎭 〔平鎭〕
二九、楊梅壢〔楊梅〕
三0、大嵙崁〔大溪〕
三一、龍潭陂〔龍潭〕
三二、紅毛港〔新豐〕
三三、大湖口〔湖口〕
三四、紅毛田〔竹北〕
三五、咸菜硼〔關西〕
三六、九芎林〔芎林〕
三七、樹杞林〔竹東〕
三八、月眉〔峨眉〕
三九、三角店〔竹南〕
四0、後攏〔後龍〕
四一、崁頭厝〔頭屋〕
四二、銅鑼灣〔銅鑼〕
四三、呑霄〔通霄〕
四四、三叉河〔三義〕
四五、罩蘭〔卓蘭〕
第二節 中部地區
一、石崗仔〔石崗〕
二、牛罵頭〔淸水〕
三、東勢角〔東勢〕
四、葫蘆墩街〔豐原〕
五、沙轆〔沙鹿〕
六、埧雅街〔大雅〕
七、潭仔墘〔潭子〕
八、三十張犁〔北屯〕
九、西大墩街〔西屯〕
十、犁頭店街〔南屯〕
十一、茄投〔龍井〕
十二、大里代街〔大里〕
十三、阿罩霧〔霧峰〕
十四、下見口〔線西〕
十五、和美線〔和美〕
十六、茄苳脚〔花壇〕
十七、大庄〔大村〕
十八、大埔心〔埔心〕
十九、關帝廟街〔永靖〕
二0、田中央〔田中〕
二一、二八水〔二水〕
二二、內國姓〔國姓〕
二三、草鞋墩〔草屯〕
二四、埔里社街〔埔里〕
二五、浦仔〔名間〕
二六、林圮埔街〔竹山〕
二七、羌仔寮〔鹿谷〕
第三節 南部地區
一、二崙仔〔二崙〕
二、薊桐巷〔荊桐〕
三、五間厝〔虎尾〕
四、他里霧街〔斗南〕
五、庵古坑〔古坑〕
六、大碑頭〔大理〕
七、水燦林〔水林〕
八、雙溪口〔溪口〕
九、大莆林街〔大林〕
十、梅仔坑〔梅山〕
十一、打貓街〔民雄〕
十二、新港街〔新港〕
十三、竹頭崎〔竹崎〕
十四、六脚佃〔六脚〕
十五、樸子脚〔朴子〕
十六、水堀頭〔水上〕
十七、番仔路〔番路〕
十八、鹿仔草〔鹿草〕
十九、布袋嘴〔布袋〕
二0、義竹圍〔義竹〕
二一、 後大埔〔大埔〕
二二、店仔口街〔白河〕
二三、番社街〔東山〕
二四、鹽水港街〔鹽水〕
二五、査畝管〔柳營〕
二六、北門嶼〔北門〕
二七、官佃〔官田〕
二八、茄拔〔楠西〕
二九、蕭瓏〔佳里〕
三0、七股寮〔七股〕
三一、灣里街〔善化〕
三二、噍吧哖 〔玉井〕
三三、西港仔〔西港〕
三四、直加弄〔安定〕
三五、山仔頂〔山上〕
三六、新港〔新市〕
三七、南庄〔南化〕
三八、大目降街〔新化〕
三九、埔姜頭〔永康〕
四0、塗庫庄〔仁德〕
四一、關帝廟街〔關廟〕
四二、 六龜里〔六龜〕
四三、山杉林〔杉林〕
四四、羅漢內門〔內門〕
四五、彌濃〔美濃〕
四六、阿連〔阿蓮〕
四七、蕃薯寮〔旗山〕
四八、半路竹〔路竹〕
四九 、阿公店〔岡山鎭〕
五0、彌陀港〔彌陀〕
五一、大樹脚〔大樹〕
五二、鳥松脚〔鳥松〕
五三、打狗〔高雄〕
五四、港仔墘〔小港〕
五五、 高樹下〔高樹〕
五六、阿里港〔里港〕
五七 、阿緱〔屛東〕
五八、頓物〔竹田〕
五九、新埤頭〔新理〕
六0、林仔邊〔林邊〕
六一、小琉球〔琉球〕
六二、茄苳脚〔隹冬〕
六三、 蚊蟀〔滿州〕
第四節 東部和澎湖地區
一、鯉魚尾〔壽豐〕
二、貓公〔豐濱〕
三、水尾〔瑞穗〕
四、蔴荖漏〔成功〕
五、巴塱衛〔大武〕
六、璞石閣〔玉里〕
七、公埔〔富里〕
八、加走灣〔長濱〕
九、鹿寮〔鹿野〕
十、卑南社〔卑南〕
十一、卑南街〔寶桑庄〕
十二、媽宮〔馬公〕
第五章 臺灣地名緣起類例
第一節 懷念大陸家鄕的地緣地名
一、福建省泉州府
二、福建省漳州府
三、福建省龍巖州
四、福建省汀州府
五、福建省興化府
六、福建省福州府
七、廣東省潮州府
八、廣東省惠州府
九、廣東省嘉應州
第二節 起源於明鄭屯墾的地名
第三節 以天然植物為地名的聚落
一、林
二、竹
三、樹
四、茄苳
五、樟
六、茅
七、蘆竹
八、槺榔
九、楓仔
十、九芎
十一 、雞油或圭柔
十二、拔仔
十三、苦苓
十四、鳥松或蔦松
十五、埔姜
十六、柯
十七、前桐
第四節 因地形特徵命名的聚落
一、坑
二、崙
三、坪
四、湖
五、窟或堀
六、崎
七、壢
八、墘
九、崁
十、浦、濫、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