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的樂章:氣與經絡的科學解釋,中醫與人體的和諧之舞

This document was uploaded by one of our users. The uploader already confirmed that they had the permission to publish it. If you are author/publisher or own the copyright of this documents, please report to us by using this DMCA report form.

Simply click on the Download Book button.

Yes, Book downloads on Ebookily are 100% Free.

Sometimes the book is free on Amazon As well, so go ahead and hit "Search on Amazon"

「西醫是治你不死的學問,中醫是讓人活得快樂的學問。」 超越DNA的革命性發現   我們的十大死因大都與循環有關。西方醫學長久以來以流量理論思考人體的血液循環,在治療上遇到極大的困境。物理學上有一個術語──「共振」,共振理論很有可能才是血液循環最合理的解釋。但是,這項醫學史上的重大突破並非新發現,中醫三千前就是依此原則治病,中醫的說法是──「氣」。本書作者根據共振理論檢驗人體血液循環的現象以及疾病的成因,看過數萬名病人,發現結果與中國古書上的記載不謀而合。人體的生理運作像一篇樂章,可以諧波分析,「氣」就是其中的旋律。現代科學證明了中國古人的智慧,並且利用新式儀器還能分析出數億種脈象,遠遠超越傳統中醫的成就。這是新的開端,朝向一個自然老化而無病痛的未來。   關於「中醫科學化」,長久以來,一直存在著幾派不同的聲音。有一群人將科學化解釋為西醫化,認為中醫落後於西醫,不屑於氣與經絡的科學化研究。還有一種人認為中醫本身即是科學的,不需再於此多作辯證,應思考中醫本身的優勢,以中醫的思維來思考中醫的未來。當然,也有一群科學家,不論主客觀的條件如何,在相信中醫的信念下,默默地為中醫的科學證據和解釋努力著。   在這當中,最具劃時代意義的,當屬王唯工教授的論述。   當其他人仍找不出脈搏與生理現象的關聯時,王教授以壓力和共振理論來類比血液在人體中的運作,成功地突破了困境,不僅為長久以來破綻百出的西方循環理論找到一個新出口,也為中醫建立了一套現代化語言。此外,王教授基於共振理論發展出的「經絡演化論」──DNA提供成長的材料,經絡提供生長的能量──也預示了生物演化研究下一波的契機。   王教授的理論與中醫的精神極為契合,並且能夠數量化與公式化,是先前倡導中醫現代化、科學化者所未達到的。他找到了一個讓中醫以科學語言溝通的方法,提供一種角度,讓不懂中國傳統文化思維的對象,也能理解中醫,理解「氣」、「經絡」、「陰陽五行」……之於人體的意義。   當然它必然將面臨典範、觀念、臨床以及時間的考驗與修正,甚至必須面對一些非理性與教條式的反對。但是一個以中國文化為根基,卻又吸收了最先進的西方科技手段的創新理論,很可能將對二十一世紀的生命科學(如病理、胚胎、復健……)等各領域,產生革命性的影響。

Author(s): 王唯工

Language: Chinese
Tags: Chinese Medicine, 中醫, qigong, homeopathic, biology

封面
《氣的樂章》
專文推介: 中國脈學超時代的進步
作者自序
前言
現代生物醫學的盲點
舊的循環理論有問題
現代醫學對疾病成因的盲點
中醫擅長治循環的病
第一部分: 氣 — 回到未來的時代
第一章
西醫未解的循環難題
7個當今生理學無法解釋的問題
第二章
氣才是解決現代病的重點
“氣”就是生理的功能
五味與五氣: 營養與功能
元、宗、營、衛四種氣的生理意義
中氣 — 循環負載的系統表現
經絡的源起仍然是個謎
外治經絡內實五臟
氣就是一種“共振”
氣感與神經
先天基因與後天氣血
分辨可用循環改善的現代病
血液循環的週期現象
動脈循環的收縮壓不降反升
血管粗細, 不影響舒張壓升高
右心房心室也影響動脈血壓波
靜脈迴流不足即“心腎不交”
血壓波形與共振能量匹配
循環的輸送效率
以共振觀點試答上一章的生理學難題
第二部分: 共振 — 中醫的現代科學解釋
第三章
氣即共振:血液循環的原動力經
由臟到腑, 共振頻率逐漸增加
經絡諧波產生的順序
以共振的觀點看循環系統的結構與功能
動脈迴流圈是急救穴位所在
淺論上、中、下三焦血管共振
心臟自調與體循環外調的共振
健康體型與心臟共振互補
由“五臟藏七神”看腦病
歸經治則比臟腑表裡重要
以中醫藥送氧(氣血)到病灶
脾統血與腎衰竭
血壓與高血壓
收縮壓: 分配財富的先後順序
高血壓: 補償重要器官缺氧
中醫視高血壓為虛證, 與西醫相反
高舒張壓: 肺功能不良
器官硬化: 嚴重的循環不穩(風症)
收縮壓與諧波分配(經絡演化)的過程
第四章
經絡、穴道、器官形成共振網絡 經絡的共振結構
胚胎發育
穴道結構與彈簧模型
動脈、器官與穴道的彈簧共振網: 經絡
各經與絡不重疊, 又與神經相鄰
運動、運氣時經絡循環的重新分配
發聲、練氣與咒語
經絡與身體不同部位的相關性
經絡阻塞感覺: 癢、酸、痛、麻、木
小腸(與腦子)不完全與小腸經(與膽經)共振
耳病至少與四條經絡堵塞相關
陰臟治器官, 陽腑治經絡
腦死亡的缺氧指標
部位與經絡: 三焦與三焦經
三焦經與奇經八脈
三焦經沒有對應的器官
第三部分: 脈振 — 未來醫理的基礎知識
第五章
傾聽身體的共振旋律
脈診調控指標: 能量、相位、缺氧
脈診儀的構造與指標顯示
取脈部位: “三部九候”
各血流被共振諧波擠入各器官
脈診(缺氧)指標與器官再生
脈診就是基礎循環生理學
咽喉與肛門為防守細菌的關卡
中醫應發揮治療慢性病的優勢 — 氣
循環不穩: “風”為百病之源
病毒感冒(傷寒論)與細菌流行(溫病學)
外傷影響循環
循環不良的警告: 痰與發炎
心肺功能(四七脈)與抵抗力(三六九脈)的互動
外邪傳佈順序: 循經與越經
循環控制與脈診原理
瞭解脈診不等於瞭解全面複雜的循環控制
宏觀經濟(中醫脈診)與微觀經濟(分系統循環控制)
五臟管生存, 六腑司慾望
“子午流注”可能是微循環現象
鍼灸與調氣
第六章
脈診指標、中藥與安慰劑的運用
血分病: 經絡器官的組織已產生改變
缺氧指標: 微循環的開口程度
由缺氧指標看病程
如何觀察疾病的演變
二十八脈象只是九牛一毛
如何運用脈診
注意低頻臟的病根
開刀要注意傷口癒合
脈診如何定位病灶(至全身1/44 )
以脈診回饋應為師
各種臟器之死脈
脈診提供早期預瞥
中藥與脈診
脈診與中藥歸經
生藥有消化與細菌的問題
安慰劑效應
安慰劑效應的不足之處
靜坐與信仰: 也是安慰剷效應
第七章
疾病的根源與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
高血壓與心火大小(心跳加壓能力)
冠狀動脈阻塞與心腎不交
心氣與心血不足: 減震與供料的問題
脾經與心臟控制(心氣)
膀胱經與內臟供血(心血)
鍼灸治療膀胱經(心血不足)
腦、胃、脾的疾病
腦病的脈診: 治上絡頭部的臟腑經絡
胃病的脈診: 胃潰瘍, 胃虛實
脾病的脈診: 更年期障礙
五行與相生相剋
週期性知識可用諧波分析
五行就是週期性的規則
突發事件不能用五行規則
“相生”的諧波能量分配
“相剋”的諧波能量分配
數學、物理與生理的諧波印證
君火與五行對應的討論
陰陽、五行與虛實、補瀉
五臟屬陰, 六腑屬陽
膽經屬火, 不屬木
虛則補其母(與子》
金不克木: 肺虛與肝火
實火與虛火的分別
五行相侮, 心法與口訣
外傷
由脈診找外傷病位的方法
外傷引起的經絡堵塞容易治
陰陽辨證: 能霣分配與體質虛實
第四部分: 健康與養生之道
第八章
日常養生的脈診運用
內傷與外傷
過敏與小兒過敏: 三六九脈
胸式與腹式呼吸法
氣行血與練功運氣
經絡循環與原理的運用
傷風時細菌感染與循環
背上俞穴與內臟疾病
分辨左右針法與疾病虛實
共振波長與臟腑陰陽
保護肺臟與矯正脊椎的重要性
鼻病與痔瘡難斷根
頭病要先注意脖子
姿勢與心情, 推拿與開刀
經絡與季節的關係
體溫與四季治病: 冬補腎、夏補脾、春補肝、秋補肺
預防四季病與保護、強化體質
中西醫應相輔相成
改善循環是根本治療
開歸經中藥促循環
誤(反)下中藥也會有害
物理治療是巡航導彈
走火入魔與安慰劑效應
總結
循環與諧波共振
動脈迴流圈與四逆湯強心
週期與倍頻的假設與實驗
丹田與精氣神
脈診與病灶定位
以血管與經絡共振定位
脈診能量、結構與缺氧指標的互動
由脈診辨別外傷與姿態不正的要訣
缺氧與預防治療
由補脾化瘀改善更年期障礙與過敏
經絡循環間血液循環互補造成虛火
失眠與腦缺氧
康復治療與運動生理學
命門與腰椎康復治療
站樁補腎與霸王舉鼎
運動時心跳加速的原因與極限
胎教與電磁場的影響
電磁場如何影響人體與個性
編後記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