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人民大会堂: 见证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始末

This document was uploaded by one of our users. The uploader already confirmed that they had the permission to publish it. If you are author/publisher or own the copyright of this documents, please report to us by using this DMCA report form.

Simply click on the Download Book button.

Yes, Book downloads on Ebookily are 100% Free.

Sometimes the book is free on Amazon As well, so go ahead and hit "Search on Amazon"

本书从新中国的建立到改革开放,记录了以“人民大会堂”为中心,发生在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


农民儿子毛泽东,一身布衣,进了京城,他凝视着红墙金瓦的金銮殿,告诉周恩来,我们也要建一座人民自己的“豪华客厅”! 周恩来欣然领命。李瑞环、张百发们一双双巧手,铸就了人民大会堂的恢宏气度。于是,人民大会堂与新中国一起走过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岁月,见证领袖与人民在这里成就辉煌,也经受考验。

内容简介

人民大会堂与新中国一起走过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岁月,在那里领袖与人民曾成就辉煌,也经受考验。秘密召开的四届人大、提前召开的五届人大、共和国第一大冤案、青年学生秘密成立红卫兵、林彪、江青集团逞威的九大、乔冠华从人民大会堂走上联合国讲坛、尼克松开辟的外交新格局、还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等伟大领袖人物。

体推荐

书评
人民大会堂与新中国一起走过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岁月,在那里领袖与人民曾成就辉煌,也经受考验。秘密召开的四届人大、提前召开的五届人大、共和国第一大冤案、青年学生秘密成立红卫兵、林彪、江青集团逞威的九大、乔冠华从人民大会堂走上联合国讲坛、尼克松开辟的外交新格局、还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等伟大领袖人物。

书目录

第一章/001
1.人民大会堂人民议政堂/2
1.1 首次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人代会/2
1.2 筹备已久的三届人大/3
1.3 周恩来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4
2.秘密召开的四届人大/7
2.1 “四人帮”图谋组阁/7
2.2 王洪文找毛泽东告状/8
2.3 四届人大的人事安排/9
2.4 最短的《政府工作报告》/1l
2.5 叶剑英深夜打来电话/12
2.6 周恩来抱病飞赴长沙门3
2.7 影响中国政局的谈话/14
2.8 周恩来长沙设寿宴/15
2.9 还是安定团结为好/17
2.10 周恩来最后一次作政治工作报告/18
2.11 邓小平代总理主持国务院日常工作/19
3.提前召开的五届人大/22
3.1 人大代表名额创历届之最/22
3.2 华国锋作政府工作报告/23
3.3 邓小平主持闭幕式/24
第二章/25
1.共和国第一大冤案/26
1.1 她投了唯一的反对票/26
1.2 毛泽东的“哨兵”发现问题/27
1.3 河北厅,与会者目光困惑/30
1.4 刘少奇派出工作组/33
1.5 刘少奇不晓得怎样进行“文化大革命”/35
1.6 林彪住进浙江厅/38
1.7 刘少奇在福禄居写检讨/41
1.8 北京厅,毛泽东在等候/44
1.9 国家主席失去自由/45
2.红卫兵狂飙/48
2.1 青年学生秘密成立红卫兵/48
2.2 毛主席来信了/49
2.3 陈伯达对大串连表示热烈支持/50
2.4 毛主席带上了红袖章/51
2.5 协和医院更名反帝医院/53
2.6 谢富治说:群众打死坏人,我们劝阻不住/54
2.7 人民大会堂讨论停止串连/55
2.8 夺权、夺权/57
2.9 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劝说红卫兵/58
3.走向广阔天地的年轻人/60
3.1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伟大的创举/60
3.2 知青成为政治局会议议题/62
3.3 致邓副总理的公开联名信/63
3.4 花了三百亿,买了三个不满意/65
3.5 人民大会堂的报告会/68
第三章/69
1.林彪、江青集团逞威的九大/70
1.1 紧锣密鼓筹备九大/70
1.2 代表由协商产生/7l
1.3 陈伯达的政治报告被枪毙/72 。
1.4 十几分钟的开幕词竟六次被掌声打断/74
1.5 毛泽东提议林彪当大会主席/74
1.6 开会第一天,陈毅即遭围攻/75
1.7 江青提出把林彪作为接班人写进党章/76
1.8 选举中的闹剧/78
2.“四人帮”兴风作浪的十大/80
2.1 毛泽东考虑政治舞台的新布局/80
2.2 周恩来成了王洪文的副手/84
2.3 代表大会为林彪定性为“极右”/85
2.4 “四人帮”粉墨登场/87
3.党代会反应平平/89
3.1 “两个凡是”的阴影/89
3.2 十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再次复出/91
3.3 十一大的预备会议/91
3.4 华国锋继续肯定“文化大革命”/92
3.5 叶剑英作修改党章的报告/93
3.6 邓小平致闭幕词/93
第四章/95
1.庐山上的风云变幻/96
1.1 林彪和毛泽东的分歧/96
1.2 两次“文字”之争/98
1.3 林彪坚持自己的观点/99
1.4 陈伯达搭上林彪的贼船/100
1.5 毛泽东要林彪向中央作检查/101
1.6 毛泽东点名批判陈伯达/102
1.7 批陈整风运动/105
2.林彪等不及了/106
2.1 《57l工程纪要》正式出笼/106
2.2 林立果的联合舰队/107
2.3 毛泽东视察大江南北/109
2.4 毛泽东突然回京/112
2.5 林豆豆的口信…4
2.6 林彪坐机出逃/117
2.7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12l
2.8 乌兰巴托传来急促电话声/12l
2.9 折戟沉沙绝妙下场/123
第五章/127
1.乔冠华从人民大会堂走上联合国讲坛/128
1.1 福建厅在讨论去不去联合国/128
1.2 毛泽东说,今年不进联合国/129
1.3 毛泽东问,三分之二要多少票/131
1.4 16:35,联大会上充满了兴奋的龙卷风/132
1.5 人民大会堂盛宴各友好国家/134
1.6 “乔老爷上轿”/136
2.尼克松开辟的外交新格局/137
2.1 尼克松要到中国来/137
2.2 中美大使级会谈——建交前的接触通道/140
2.3 斯诺访华/142
2.4 巴基斯坦渠道和罗马尼亚渠道/143
2.5 小球转动大球/144
2.6 东大厅,美国嬉皮士向周恩来提问/148
2.7 基辛格的“波罗行动”/150
2.8 周恩来秘会基辛格/154
2.9 我们不是做交易/157
2.10 跨越世界最辽阔海洋的握手/160
2.11 毛泽东与尼克松谈哲学问题/161
2.12 周恩来在宴会厅点燃茅台酒/163
2.13 中美两国博士的辩论/165
2.14 公报最后敲定/169
第六章/171
1.感情不能代替理智/172
1.1 周恩来问:下任日本首相是谁? /172
1.2 公明党代表团访华/173
1.3 北京的机场始终开放/174
1.4 加快速度的周恩来/174
1.5 田中内阁成立/175
1.6 中国政府放弃对日赔偿要求权/176
1.7 上海芭蕾舞团抵日/177
1.8 公明党代表团赴北京/178
1.9 周恩来想给樱花加纸灯罩/180
1.10 田中看了“竹入笔记”说,我明白了,我去/181
1.11 周恩来夜深时分,一个人坐在人民大会堂大厅/182
1.12 民意调查结果,民众反感日本/183
1.13 中国领导层决定,感情不能代替政策/184
2.田中豪饮茅台酒门85
2.1 田中首相抵达北京/185
2.2 首脑会谈移到安徽厅/186
2.3 “添麻烦”一语引起的轩然大波/187
2.4 高岛条约局长的说明/189
2.5 盛怒之下的周恩来/190
2.6 赴万里长城途中/191
2.7 毛泽东会见田中角荣门92
2.8 日中联合声明诞生/193
2.9 政治局会议的决定/194
3.由对抗到对话/195
3.1 钱其琛来到邓小平家/195
3.2 葬礼外交门97
3.3 邓小平让齐奥塞斯库带个信/199
4.结束过去。开辟未来/202
4.1 愿意破例到苏联任何地方同戈尔巴乔夫见面/202
4.2 高级会晤日期不能变/204
4.3 只握手,不拥抱/207
4.4 结束过去,开辟未来/213
5.人民大会堂面对十五国的外交新格局/214
5.1 江泽民电贺叶利钦/214
5.2 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215
5.3 人民大会堂:江泽民与叶利钦会谈两个多小时/219
5.4 全世界聚焦上海——举世瞩目的五国协定/221
第七章/225
1.历史造就了邓小平/226
1.1 国宴大厅,数万双眼睛注视着他/226
1.2 毛泽东想到了邓小平/227
1.3 周恩来致书汪东兴/228
1.4 毛泽东十天三荐邓小平/229
1.5 人民大会堂西大厅,江青满脸狐疑/231
1.6 毛泽东说:王洪文不如邓小平/233
1.7 树立改革开放的新形象/235
1.8 邓小平治铁路/237
1.9 邓小平挑战“四人帮”/239
1.10 敢摸老虎屁股/240
1.11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242
1.12 望远镜后面的眼睛/245
1.13 历史再次拐弯/249
2.第二代领导核心/252
2.1 邓小平给党中央写信请求工作/252
2.2 邓小平的交心话/254
2.3 批判“两个凡是”/255
2.4 各级首长对一个理论问题表态/259
2.5 两种思想的交锋/260
2.6 华国锋否定华国锋/263
2.7 改革开放启航/266
2.8 第二代领导集体的组成/268
第八章/275
1.祖国一定要统一/276
1.1 周恩来指示设立台湾厅/276
1.2 从武力到和谈/277
1.3 蒋介石密使赴京/279
1.4 向金门,开炮! /282
1.5 毛泽东请章士钊赴港牵线/286
2.共产党准备第三次国共合作/289
2.1 毛泽东说:我们还准备第三次国共合作/289
2.2 蒋介石祖坟不能挖/291
2.3 邓小平说:一个国家,两种制度/292
3.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296
3.1 “一国两制”的邓小平版本/296
3.2 王锡爵驾机回大陆/298
3.3 汪道涵与辜振甫的握手/300
3.4 坐下来好好谈/304
3.5 江泽民发表八点主张/307
3.6 李登辉不合时宜的银弹外交/309
3.7 想搞“台湾的中华民国”/311
3.8 绝不承诺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314
第九章/317
1.毛泽东:现在我们不谈香港问题/318
1.1 中英外交官在西大厅握手/318
1.2 邱吉尔说:只要我活着,香港主权不转移/319
1.3 人民解放军在粤港边界嘎然而止/321
1.4 毛泽东决策:长期打算,充分利用/322
2.邓小平:要收回香港/324
2.1 港督麦理浩赴京探虚实/324
2.2 希思来华听风声/328
2.3 邓小平承诺:中国不来如来神掌/330
2.4 撒切尔夫人的如意算盘/332
2.5 两国政府首脑谈话没有结果/334
2.6 首相跌倒在大会堂台阶上/337
2.7 三脚凳、经济牌、互惠牌/341
2.8 英国外长作出承诺,不会把烂摊子交回中国/344
2.9 邓小平发脾气了/347
2.10 谈判桌上的趣闻/349
2.11 4分钟结束了一个旧时代/351
3.江泽民:接收香港/354
3.1 人民大会堂,江泽民即将出行/354
3.2 最后10秒/355
3.3 米字旗的飘落/356
3.4 历史,在这一刻定格/357
3.5 董建华举起右手/359
3.6 别了,不列颠尼亚/361
3.7 7月1日之夜,不眠的香港/362
3.8 部队已经出发/365
3.9 回归第一天:马照跑,舞照舞,股照炒/367
3.10 为香港干杯/368
第十章/371
1.第二代领导集体退出中共领导层/372
1.1 邓小平记住了王洪文的话/372
1.2 邓小平几次恳谈选好接班人/375
1.3 顾问委员会/378
1.4 我希望带头退休/380
1.5 邓小平辞去最后一个领导职务/381
2.中共最高领导界层的过渡/383
2.1 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华国锋/383
2.2 “两个凡是”的误区/385
2.3 十一大和五届人大后机构的重建/387
2.4 批判“两个凡是”/390
2.5 陈云发出诘难/391
2.6 华国锋作了自我批评/392
2.7 团结一致向前看/393
2.8 第二代领导集体和核心任务/395
2.9 华国锋辞职/396
2.10 “红小鬼”成为最后一任党中央主席/400
2.11 赵紫阳:从总理到总书记/404
3.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确立/405
3.1 江泽民是合格的总书记/405
3.2 江泽民的足迹/408
3.3 新任委员长李鹏/417
3.4 共和国第五任总理朱镕基/421
3.5 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424
3.6 这是一位年轻人——胡锦涛同志/426
3.7 身担重任的尉健行/429
3.8 李岚清进入核心层/429
第十一章/431
1.跨世纪的起点/432
1.1 十四大报告怎么写/432
1.2 南国春来早/434
1.3 一言足以兴邦/436
1.4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438
1.5 江泽民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词/439
1.6 代表的产生/442
1.7 市场经济成全党共识/443
1.8 新的中央委员会/447
1.9 邓小平说:这次大会开得好/448
1.10 第三代领导集体/450
2.走向二十一世纪的盛会/452
2.1 举什么样的旗帜/452
2.2 跨世纪政治纲领的出台/453
2.3 少长咸集群英会/456
2.4 高举伟大旗帜的政治报告/458
2.5 对外开放的党代会/461
2.6 新的中央委员会/461
2.7 新人辈出入阵来/464
2.8 团结、坚强的领导核心/465

书摘
1.1首次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人代会
1959年10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十周年之际,人民大会堂建成并交
付使用。
1960年3月,万物复苏,春意渐浓,人民大会堂首次迎来上千名人大代
表,在这座雄伟的殿堂里讨论国家大事。从此,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
会议都在此召开。
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是在“反右倾、鼓干劲、继续大跃进”的形势下
召开的。1960年1月,中共中央在上海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1960年的
国民经济计划问题和今后3年和8年的设想。会上又一次提出了以1840万吨钢
、6000亿斤粮食为中心的高指标,还提出了5年实现赶超英国、8年完成人民
公社从基本队有制到基本社有制过渡的设想。1月30日,中共中央批转国家
计委根据这些指标提出的《关于1960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要求各部门
在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之前按此报告安排1960年的经济工作。
1960年3月30 El至4月10日,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
的主要议程有:听取李富春副总理《关于1960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的报告》
,李先念副总另《关于1959年国家决算和1960年国家预算草案的报告》,谭
震林副总理《关于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的报告》,《全国人
大常委会的工作报告》等,并且通过符项决议。大会…97人纠l成的主席团
主持。
3月30日下午3时,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常开幕。大会报到
代表l072人,出席开幕式的代表为1063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
等出席了会议。朱德委员长主持了开幕式。各国驻华使节和外交官员以及在
京的一部分外宾,作为大会的来宾应邀参了会议。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
计委主任李富春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了关于1960年国民经济汁划草案的报告
,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李先念代表国务院作了关于1959年国家决算和19
60年国家预算草案的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向大会作了书面的工作报告,大
会还通过了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关于补选的代表资格的审查报告。
代表们在讨论发言中,列举了大量生动的事实,把1958年和1959年连续
“大跃进”的伟大成绩,归功于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个法宝的胜利
。来自各行各业的许多代表,都表示对超额完成今年的计划充满信心。
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共收到提案46件。其中工业交通方面的22件,农
林水利方面的9件,财政贸易方面的2件,文教卫生和科学技术方面的13件。
提案审查委员会设立了工业、农业、财贸、文教、综合5个专业审查组。所
有提案,都先由有关的专业审查组进行研究,提出初步审查意见,然后经委
员会逐案通过。提案审查委员会认为,这些提案有些是正在办理或者已经列
入国家计划准备办理的;有些是应办理而又不能办理的;有些是牵涉方面较
多,需要通盘考虑或者需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施的;有些是需要经过全面
调查和深入了解之后才能肯定能否办理的;有的是在科学技术上有研究价值
的。提案审查委员会按照这些情况,分别拟具了审查意见,并建议把这些提
案交由国务院依照审查意见进行处理,并将处理情况提出报告。
大会通过了关于1960年国民经济计划、1959年国家决算和1960年国家预
算的决议,批准李富春、李先念、谭震林等向大会所作的报告,批准全国人
大常委会的工作报告。大会通过了关于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
的决议。决定在1960年要实现国民经济的继续跃进,宣布1960年工农业总产
值要达到3060亿元,比1959年增长23%。其中工业增长29%,农业增长12%
。钢产最1840吨,增长38%,煤4.25亿吨,增长22%,粮食5940亿斤,增长
10%,棉花5300万担,财政收入701.5亿元,增长22%。会议号召全国人民
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
民公社三面红旗,为争取完成和超额完成1960年国民经济计划和国家预算而
奋斗,为争取实现1960年继续大跃进而奋斗,为提前两年或者三年实现全国
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P2-3


Author(s): 金圣基
Edition: First
Publisher: 中共党史出版社
Year: 2006

Language: Chinese
Commentary: OCR (Clearscan) , Bookmarked
Pages: 466
City: 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目录
第一章 农民的儿子毛泽东一身布衣,进了京城。他凝视着红墙金瓦的金銮殿,告诉周恩来:我们业建一座人民自己的“豪华客厅” 周恩来欣然领命。李瑞环、张百发们用一双双巧手,铸就了人民大会堂的恢宏气度。 由此,这座宏伟的殿堂,与共和国一起经历了几十年风风雨雨; 由此,人们大会堂成了共和国国家大事的重要见证……
1. 人民大会堂人民议政堂
1.1 首次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人代会
1.2 筹备已久的三届人大
1.3 周恩来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
2. 秘密召开的四届人大
2.1 “四人帮” 图谋组阁
2.2 王洪文找毛泽东告状
2.3 四届人大的人事安排
2.4 最短的《政府工作报告》
2.5 叶剑英深夜打来电话
2.6 周恩来抱病飞赴长沙
2.7 影晌中国政局的谈话
2.8 周恩来长沙设寿宴
2.9 还是安定团结为好
2.10 周恩来最后一次作政府工作报告
2.11 邓小平代总理主持国务院日常工作
3. 提前召开的五届人大
3.1 人大代表名额创历届之最
3.2 华国锋作政府工作报告
3.3 邓小平主持闭幕式
第二章 动乱时期的人民大会堂奏响了一幕幕悲壮的雷鸣交响曲。共和国元勋蒙难受辱;正义之士以死抗争;红卫兵狂飙震撼全国。 花了三百亿,买了三个不满意。
1. 共和国第一大冤案
1.1 她投了唯一的反对票
1.2 毛泽东的“ 哨兵”发现问题
1.3 河北厅, 与会者目光困惑
1.4 刘少奇派出工作组
1.5 刘少奇不晓得怎样进行 “文化大革命”
1.6 林彪住进浙江厅
1.7 刘少奇在福禄居写检讨
1.8 北京厅, 毛泽东在等候
1.9 国家主席失去自由
2. 红卫兵狂飙
2.1 青年学生秘密成立红卫兵
2.2 毛主席来信了
2.3 陈伯达对大串连表示热烈支持
2.4 毛主席带上了红袖章
2.5 协和医院更名反帝医院
2.6 谢富治说:群众打死坏人,我们劝阻不住
2.7 人民大会堂讨论停止串连
2.8 夺权、夺权
2.9 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劝说红卫兵
3. 走向广阔天地的年轻人
3.1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伟大的创举
3.2 知青成为政治局会议议题
3.3 致邓副总理的公开联名信
3.4 花了三百亿,买了三个不满意
3.5 人民大会堂的报告会
第三章 毛泽东年逾古稀,接班人迟迟未决。九大的林彪?十大的王洪文?毛泽东说:华国锋是个老实人。十一大未能完成拔乱反正的任务。
1. 林彪、江青集团逞威的九大
1.1 紧锣密鼓筹备九大
1.2 代表由协商产生
1.3 陈伯达的政治报告被枪毙
1.4 十几分钟的开幕词竟六次被掌声打断
1.5 毛泽东提议林彪当大会主席
1.6 开会第一天, 陈毅即遭围攻
1.7 江青提出把林彪作为接班人写进党章
1.8 选举中的闹剧
2. “四人帮” 兴风作浪的十大
2.1 毛泽东考虑政治舞台的新布局
2.2 周恩来成了王洪文的副手
2.3 代表大会为林彪定性为“极右”
2.4 “四人帮” 粉墨登场
3. 党代会反应平平
3.1 “两个凡是” 的阴影
3.2 十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再次复出
3.3 十一大的预备会议
3.4 华国锋继续肯定“文化大革命”
3.5 叶剑英作修改党章的报告
3.6 邓小平致闭幕词
第四章 “文革”爆发户林彪不耐寂寞,结果是横尸异域。毛泽东深感懊恼: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确实跳蚤。姬鹏飞笑颜绽放:机毁人亡,绝妙下场。乔冠华酒斛高擎:无须轻骑逐,大火自焚烧。
1. 庐山上的风云变幻
1.1 林彪和毛泽东的分歧
1.2 两次“ 文字”之争
1.3 林彪坚持自己的观点
1.4 陈伯达搭上林彪的贼船
1.5 毛泽东要林彪向中央作检查
1.6 毛泽东点名批判陈伯达
1.7 批陈整风运动
2. 林彪等不及了
2.1 《571 工程纪要》正式出笼
2.2 林立果的联合舰队
2.3 毛泽东视察大江南北
2.4 毛泽东突然回京
2.5 林豆豆的口信
2.6 林彪坐机出逃
2.7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2.8 乌兰巴托传来急促电话声
2.9 折戟沉沙绝妙下场
第五章 尼克松频频向北京传达信息,齐奥塞斯库热情做“媒”,庄则栋挥舞球拍勇做先锋。周恩来坦言:我们不是商人,不拿台湾做交易。尼克松访华,跨越太平洋的伟大握手。
1. 乔冠华从人民大会堂走上联合国讲坛
1.1 福建厅在讨论去不去联合国
1.2 毛泽东说,今年不进联合国
1.3 毛泽东问,三分之二要多少票
1.4 16 : 35,联大会上充满了兴奋的龙卷风
1.5 人民大会堂盛宴各友好国家
1.6 “乔老爷上轿”
2. 尼克松开辟的外交新格局
2.1 尼克松要到中国来
2.2 中美大使级会谈 - 建交前的接触通道
2.3 斯诺访华
2.4 巴基斯坦渠道和罗马尼亚渠道
2.5 小球转动大球
2.6 东大厅,美国嬉皮士向周恩来提问
2.7 基辛格的 “波罗行动”
2.8 周恩来秘会基辛格
2.9 我们不是做交易
2.10 跨越世界最辽阔海洋的握手
2.11 毛泽东与尼克松谈哲学问题
2.12 周恩来在宴会厅点燃茅台酒
2.13 中美两国博士的辩论
2.14 公报最后敲定
第六章 田中谦称:日本在过去给中立国添了麻烦。 周恩来大怒:怎是一个 “麻烦” 了得,你不小心溅湿了妇女的裙子才合适“麻烦”两字。毛泽东说:“麻烦”两字你们用得好。邓小平:只握手,不拥抱。从苏联到独联体,人民大会堂不断迎来北方的客人。
1. 感情不能代替理智
1.1 周恩来问:下任日本首相是谁?
1.2 公明党代表团访华
1.3 北京的机场始终开放
1.4 加快速度的周恩来
1.5 田中内阁成立
1.6 中国政府放弃对日赔偿要求权
1.7 上海芭蕾舞团抵日
1.8 公明党代表团赴北京
1.9 周恩来想给樱花加纸灯罩
1.10 田中看了 “竹入笔记” 说,我明白了,我去
1.11 周恩来夜深时分,一个人坐在人民大会堂大厅
1.12 民意调查结果,民众反感日本
1.13 中国领导层决定,感情不能代替政策
2. 田中豪饮茅台酒
2.1 田中首相抵达北京
2.2 首脑会谈移到安徽厅
2.3 “添麻烦”一语引起的轩然大波
2.4 高岛条约局长的说明
2.5 盛怒之下的周恩来
2.6 赴万里长城途中
2.7 毛泽东会见田中角荣
2.8 日中联合声明诞生
2.9 政治局会议的决定
3. 由对抗到对话
3.1 钱其琛来到邓小平家
3.2 葬礼外交
3.3 邓小平让齐奥塞斯库带个信
4. 结束过去,开辟未来
4.1 愿意破例到苏联任何地方同戈尔巴乔夫见面
4.2 高级会晤日期不能变
4.3 只握手,不拥抱
4.4 结束过去,开辟未来
5. 人民大会堂面对十五国的外交新格局
5.1 江泽民电贺叶利钦
5.2 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
5.3 人民大会堂:江泽民与叶利钦会谈两个多小时
5.4 全世界聚焦上海 - 举世瞩目的五国协定
第七章 “四人帮”狼子野心渐露端倪,周恩来病体愈加虚弱,毛泽东终于想起了远在江西的邓小平。大会堂张开臂膀,深情地拥住了这位饱经风霜的世纪伟人。 思想交锋,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组成。
1. 历史造就了邓小平
1.1 国宴大厅,数万双眼睛注视着他
1.2 毛泽东想到了邓小平
1.3 周恩来致书汪东兴
1.4 毛泽东十天三荐邓小平
1.5 人民大会堂西大厅,江青满脸狐疑
1.6 毛泽东说:王洪文不如邓小平
1.7 树立改革开放的新形象
1.8 邓小平治铁路
1.9 邓小平挑战 “四人帮”
1.10 敢摸老虎屁股
1.11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1.12 望远镜后面的眼睛
1.13 历史再次拐弯
2. 第二代领导核心
2.1 邓小平给党中央写信请求工作
2.2 邓小平的交心话
2.3 批判“两个凡是”
2.4 各级首长对一个理论问题表态
2.5 两种思想的交锋
2.6 华国锋否定华国锋
2.7 改革开放启航
2.8 第二代领导集体的组成
第八章 周恩来艰难地抬起右手,写下了“托、托、托”,把台湾、香港问题拖给了继承者。邓小平道:可以一个国家,两个制度,对香港,行政主权和派驻军队缺一不可;对台湾,决不承诺放弃武力解放!
1. 祖国一定要统一
1.1 周恩来指示设立台湾厅
1.2 从武力到和谈
1.3 蒋介石密使赴京
1.4 向金门,开炮!
1.5 毛泽东请章士钊赴港牵线
2. 共产党准备第三次国共合作
2.1 毛泽东说:我们还准备第三次国共合作
2.2 蒋介石祖坟不能挖
2.3 邓小平说: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
3.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1 “一国两制” 的邓小平版本
3.2 王锡爵驾机回大陆
3.3 汪道涵与辜振甫的握手
3.4 坐下来好好谈
3.5 江泽民发表八点主张
3.6 李登辉不合时宜的银弹外交
3.7 想搞 “台湾的中华民国”
3.8 绝不承诺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第九章 大会堂一直思念着香港这颗中国人民的东方明珠。丘吉尔曾说:只要我活着,香港就是英国的!撒切尔夫人素有“铁娘子”之称,可遇上了有钢的意志的邓小平,仍然显软,一跤跌在了大会堂的台阶上。
1. 毛泽东:现在我们不谈香港问题
1.1 中英外交官在西大厅握手
1.2 邱吉尔说:只要我活着, 香港主权不转移
1.3 人民解放军在粤港边界嘎然而止
1.4 毛泽东决策:长期打算,充分利用
2. 邓小平:要收回香港
2.1 港督麦理浩赴京探虚实
2.2 希恩来华昕风声
2.3 邓小平承诺:中国不来如来神掌
2.4 撒切尔夫人的如意算盘
2.5 两国政府首脑谈话没有结果
2.6 首相跌倒在大会堂台阶上
2.7 三脚凳、经济牌、互惠牌
2.8 英国外长作出承诺,不会把烂摊子交回中国
2.9 邓小平发脾气了
2.10 谈判桌上的趣闻
2.11 4分钟结束了一个旧时代
3. 江泽民:接收香港
3.1 人民大会堂,江泽民即将出行
3.2 最后 10 秒
3.3 米字旗的飘落
3.4 历史,在这一刻定格
3.5 董建华举起右手
3.6 别了,不列颠尼亚
3.7 7月1日之夜,不眠的香港
3.8 部队已经出发
3.9 回归第一天:马照跑, 舞照跳,股照炒
3.10 为香港干杯
第十章 邓小平面对坐在人民大会堂的中央政治局委员,恳切地说,要选好接班人。邓小平讲:江泽民是合格的总书记。
1. 第二代领导集体退出中共领导层
1.1 邓小平记住了王洪文的话
1.2 邓小平几次恳谈选好接班人
1.3 顾问委员会
1.4 我希望带头退休
1.5 邓小平辞去最后一个领导职务
2. 中共最高领导界层的过渡
2.1 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华国锋
2.2 “两个凡是” 的误区
2.3 十一大和五届人大后机构的重建
2.4 批判 “两个凡是”
2.5 陈云发出诘难
2.6 华国锋作了自我批评
2.7 团结一致向前看
2.8 第二代领导集体和核心任务
2.9 华国锋辞职
2.10 “红小鬼” 成为最后一任党中央主席
2.11 赵紫阳:从总理到总书记
3. 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确立
3.1 江泽民是合格的总书记
3.2 江泽民的足迹
对革命老区的深情
抗洪第一线的身影
新春佳节的祝福
对时代楷模的礼赞
洒在地下深处的汗水
关怀兄弟民族的行程
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
3.3 新任委员长:李鹏
尽职守责 关心群众
不顾安危,一心为国
革命家风 硕勋彪炳
国家栋梁 幸福家庭
3.4 共和国第五任总理朱镕基
和上海青多年的缘分
永不清华的母校情
三十军功名尘与土
严肃和严厉, 以及另一面
3.5 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
3.6 这是一位年轻人 - 胡锦涛同志
3.7 身担重任的尉健行
3.8 李岚清进入核心层
第十一章 党代会一锤定音,市场经济成为全党共识;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举起走向新世纪。
1. 跨世纪的起点
1.1 十四大报告怎么写
1.2 南国春来早
1.3 一言足以兴邦
1.4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1.5 江泽民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词
1.6 代表的产生
1.7 市场经济成全党共识
1.8 新的中央委员会
1.9 邓小平说,这次大会开得好
1.10 第三代领导集体
2.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盛会
2.1 举什么样的旗帜
2.2 跨世纪政治纲领的出台
2.3 少长咸集群英会
2.4 高举伟大旗帜的政治报告
2.5 对外开放的党代会
2.6 新的中央委员会
2.7 新人辈出入阵来
2.8 团结、坚强的领导核心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