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光榮 - 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1931-1945) : 一個中國英勇歷史的記錄

This document was uploaded by one of our users. The uploader already confirmed that they had the permission to publish it. If you are author/publisher or own the copyright of this documents, please report to us by using this DMCA report form.

Simply click on the Download Book button.

Yes, Book downloads on Ebookily are 100% Free.

Sometimes the book is free on Amazon As well, so go ahead and hit "Search on Amazon"

不朽的光榮一第二次中日戰爭史(1931 - 1945 )

在二次世界大戰反抗法西斯的同 盟國中, 中國是最早挺身與軸心國裡 的日本展開全面戰爭的國家。在這場 全世界的大戰中, 中國犧牲最多、獲 得援助最少、對盟國勝利的貢獻卻最 大。中國在大戰中英勇的表現, 是使 得同盟國陣營能夠勝利的非常主要原 因之一。

抗日歷史最為動人的真相, 就是 中國人是英勇的戰士而非無助的人 質。中國從東北打到西南, 在二十二 次的會戰、四萬多次的作戰中, 中國 可以戰敗, 但是絕不屈服。華軍更在 幾場關鍵的大型會戰裡, 擊潰了日軍 兇猛的攻勢, 使得日軍大本營匆促地 改變對華的戰略, 雖然明知會踏入中 國所設的戰略陷阱, 卻仍自投羅網。 從此中國完全掌握了戰略上的主動, 日本在戰略上卻是一敗再敗, 越陷越 深。在漫長、艱苦的抗戰歲月裡, 中 國全體軍民以幾乎不可思議的堅毅與 犧牲到底的決心, 終於寫下了光榮勝 利的歷史新頁。

從九一八事變到日軍最後的投 降, 中華民族經歷了人類歷史上最 為艱苦的煎熬, 從日本軍閥的狂妄凶 焰, 到英、蘇、美盟國的聯手出賣, ‘ 從盧溝橋經開羅到雅爾達, 中國所面 對的是全方位的歷史考驗。中國需要 記得這些歷史的教訓, 才能順利通過 未來的難關。

本書以歷史全方位的角度, 來掌 握抗日戰爭複雜的前因後果。從中、 日整體國力的評比、主要會戰的敘 述與檢討、戰略與政略的分析、中國 戰區與史迪威事件、開羅會議的急轉 直下、英、蘇兩國打擊中國的不擇手 段、雅爾達密約的前因後果、抗戰勝 利卻帶來了國共內戰等等, 都以最清 楚的筆法表達出來。對於當時歷史的 決策與作戰勝敗的原因, 都有相當深 入的原因解說, 而不是單純的事件記 錄而已。作者並指出一些決策上的選 擇, 與可以改變事件結果的建議, 讓 歷史不僅是過去事件的記錄, 更是人 類經驗的成長與鑑戒。

〈不朽的光榮〉的網址是: http: //www.npla.org/glory 歡迎讀者來共同探討中日戰爭史的真 相與意義。

ISBN 0-939083-54-X

Author(s): 鄭浪平
Edition: First
Publisher: 長青書局
Year: 1999

Language: Chinese
Commentary: Bookmarked, OCR (Cleartype)
Pages: 640
City: 蒙特利公園
Tags: 歷史, 抗戰, 中國近代史, 日本, 戰爭, 民國, 中國, 政治, 中華民國史, SINO-JAPANESE WAR II, ROC, Republic of China

封面
完整標題頁
版權
目錄
附圖目錄
序 ~ 略論第二次中日戰爭史的研究
序言與導論
政治干預導致的歷史失憶症
國際強權對中國的欺凌
歷史真相遭到扭曲
抗日戰爭對於近代中國的重大歷史意義
中國四面受敵的處境
西方強權驚恐中國的復興
國共內戰導致抗日歷史失真
中國人是英勇的戰士而非人質
國民政府主導與贏得抗日戰爭的勝利
抗日史實需要肯定
日本對華的全面侵略迫使中國抗戰禦侮
盟國「抗日防中」的策略
中國團結自強乃世界之福
必須忠於歷史的基本立場
1 引爆柳條湖段鐵路 ~ 九一八事變
1 . 1 日本關東軍的陰謀行動
圖1. 1 : 關東軍引爆南滿鐵道地點圍
1 . 2 沒有敕令的軍事叛變行動
圖1 . 2 : 九一八事變日軍侵略東北路線圖
1 . 3 日本第二次侵華戰爭的開始
2 日本明治維新後的軍國主義
2 . 1 離奇的陰謀事件
2 . 2 明治維新的歷史變局
2 . 3 主導日本政略發展的大陸政策
2 . 4 企圖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
2 . 5 日本軍方逐漸失控
2 . 6 少壯派軍官把持日本決策核心
3 侵略中國的大陸政策
3 . 1 日本在東亞擴張與美、俄的衝突
3 . 2 田中義一與兩次東方會議
3 . 3 板垣與石原的歷史密謀
3 . 4 刺殺張作霖一皇姑屯事件
3 . 5 流產的日本國內軍事政變行動
3 . 6 關東軍開始密謀行動
3 . 7 日本政府企圖阻止關東軍行動
4 不擴大方針下的擴大侵略
4 . 1 表裡矛盾的日本政府與軍部
4 . 2 少壯派軍人企圖發動政變
4 . 3 「臨參命」約束不了關東軍
4 . 4 日本帝國覆滅之路的開端
5 不抵抗主義下的浴血抵抗
5 . 1 不抵抗主義的原委
5 . 2 衰弱與分裂的中國
5 . 3 中國面臨解體的危機
5 . 4 東北軍入關支持統一
5 . 5 南京國民政府的困境
5 . 6 東北的國防實力空虛
5 . 7 不抵抗是政策而非個人誤事
5 . 8 東北軍民浴血抗日
6 弱國的奮門與掙扎
6 . 1 中國分裂與衰弱而招來外患
6 . 2 外交無法挽回東北失地
6 . 3 政府改組危機擴大
7 一二八事變的奮戰迎敵
7 . 1 日本在上海製造衝突事端
7 . 2 十九路軍奮勇抗日
7 . 3 日軍在上海踢到鐵板
7 . 4 顧全大局之下中日停戰
7 . 5 事變的分析與檢討
8 無中生有的滿洲國
8 . 1 臨時起意的滿洲國
8 . 2 日本全力炮製的傀儡王朝
8 . 3 日本悍然拒絕李頓報告
8 . 4 滿洲國對中、日歷史決戰之影響
9 劃時代的歷史巨變
9 . 1 關東軍造成日本的亡國之禍
9 . 2 可以不宣戰, 但是不能不低抗
9 . 3 不抵抗主義擴大了歷史悲劇
9 . 4 歷史的後見之明
9 . 5 外交交涉需要有抵抗實力為後盾
9 . 6 東北義勇軍吹響了民族復興的號角
9 . 7 蘇聯幕後的謀略與野心
9 . 8 九一八事變的內涵與影響
10 熱河與長城之戰
10 . 1 東北義勇軍的浴血反抗
10 . 2 關東軍改組後武臉信義出任司令官
10 . 3 中國再度爆發內育工
10 . 4 張學良面對著危機四伏的處境
10 . 5 汪精衛離職所引發的政治風暴
10 . 6 實力懸殊的熱河之戰
10 . 7 長城浴血抗戰
圖1 0 . 1 : 熱河長城作戰圖
11 熱河與長城之戰的檢討
11 . 1 中國軍隊首度聯合抗日
11 . 2 中國全方位落後是作戰失敗的原因
11 . 3 人心向背是戰爭的關鍵因素
11 . 4 日軍掌握作戰的優勢
11 . 5 華軍作戰需要大幅改進
11 . 6 長城作戰對日本侵華策略的影響
12 兵臨城下的塘沾協定
12 . 1 中、日在戰略對抗上的比較
12 . 2 日本企圖建立漢奸政權的失敗
12 . 3 黃郛設法收拾殘局
12 . 4 極為苛刻的停戰條件
12 . 5 黃郛力撐大局的困境
13 談判桌上的折衝對抗
13. 1 日本天羽聲明的蠻橫立場
13. 2 最後關頭的抵抗心聲
13 . 3 何梅承諾與秦土協定
13 . 4 冀察政務委員會的緩衝組織
13 . 5 日本導演的蒙古國登場
14 中國在危機之中掙扎圖強
14 . 1 奮鬥圖強走出歷史的困境
14 . 2 設法結束分裂與內戰
14 . 3 財政、金融與貨幣的改革
14 . 4 振興農業與發展工商
14 . 5 引進德國的軍事編組制度
14 . 6 令日本憂慮的廬山軍官訓練班
14 . 7 新生活運動
14 . 8 以抗日為由的內部紛爭
14 . 9 以空間換取時間的焦土戰略
14 . 10 抗日準備的檢討
15 中國的內憂與外患
15 . 1 民國初年中國嚴重分裂的危機
15 . 2 國民黨力圖振興中國
15 . 3 中國共產黨的興起
15 . 4 國共的合作與分裂
15 . 5 中國共產黨抗日策略的變化
15 . 6 中共的長征
15 . 7 蔣介石的聯蘇的抗日策略
16 最後關頭之前的最後努力
16 . 1 兩廣的統一
16 . 2 中、日的外交互動接觸
16 . 3 宋哲元的折衝斡旋
16 . 4 百靈廟之戰
17 歷史的轉折點 ~ 西安事變
17 . 1 事變之前的局勢
17 . 2 安內攘外與聯蘇容共的矛盾
17 . 3 東北軍受到不平的待遇
17 . 4 蔣介石一連串政策上的錯誤安排
17 . 5 張學良的斷然行動
17 . 6 發動兵謙、擁蔣抗日
17 . 7 釋放蔣介石以進行抗日準備
17 . 8 蔣介石聲望達到頂點
17 . 9 國民政府「聯蘇容共抗日」的政策正式浮現
18 歷史轉折的檢討
18 . 1 事變突然、政策不突然
18 . 2 蔣介石錯失歷史復興良機
18 . 3 容共在於引進蘇聯的支援而非中共的力量
18 . 4 歷史轉折的深思
19 事出意外的盧溝橋事變
19 . 1 中、日、蘇之闊的三角戰略關係
19 . 2 劍拔弩張的華北局勢
19 . 3 小意外演成全面的衝突
19 . 4 中國全體軍民決心絕不退讓
19 . 5 日本決定出兵華北
19 . 6 宋哲元處置失當
19 . 7 日軍決定攻佔平津
19 . 8 盧溝橋事變引爆中日全面戰爭
19 .9 七七事變的檢討
20 中日全面戰爭的戰力解析
20 . 1 中日雙方總體國力的比較
20 . 2 雙方軍力的對比
20 . 3 中國民族主義所激發的潛能
20 .4 戰略上由中國主導全局
20 . 5 中、日領導層面的評比
21 沒有出現決戰的北方戰線
21 . 1 華軍佈陣的零亂
21 . 2 南口之戰
圖 21.1: 華北作戰圖
21 . 3 蔣介石決定改變決戰地點
21 . 4 日軍組成華北方面軍與上海派遣軍
21 . 5 意外提前引爆太原會戰
21 . 6 平型關大捷的歷史真相
21 . 7 激戰空前的忻口作戰
圖 21.2: 太原會戰圖
21 . 8 華北作戰的檢討
21 . 9 日軍大本營缺乏戰略遠見
22 驚天動地的淞滬大會戰
22 . 1 中國決定在上海應戰
22 . 2 八一三上海事變
圖22 .1: 淞滬會戰圖
22 . 3 中國空軍英勇禦敵
22 .4 中日在上海形成主力決戰
22 . 5 中日兩軍在上海全力拼鬥
22 . 6 日軍決定從金山衛登陸
22 . 7 改變中日戰略軸線的會戰
22 . 8 淞滬會戰的檢討
22 . 9 粉碎國際公認的「日本三月亡華」論
23 陰錯陽差的南京保衛戰
23 . 1 日軍為應否進攻南京而激烈爭論
23 . 2 日軍前線部隊抗命決定進攻南京
23 . 3 蔣介石力主防守南京
23 . 4 唐生智臨危受命
23 . 5 日軍對南京進行全面攻勢
23 .6 南京守衛佈置失當
圖23.1: 南京保衛戰要圍
23 . 7 舉世震驚的南京大屠殺
23 . 8 日軍戰術成功但政略徹底失敗
23 . 9 中國決心繼續作戰到底
24 千鈞一髮的台兒莊大捷
24 . 1 會戰前日本軍方的戰略構想
24 . 2 中國決定誘敵深入
24 . 3 韓復裝不戰而棄守山東
24 . 4 第五戰區的戰略佈署
24 . 5 臨沂序戰
圖24.1 : 台兒莊會戰圖
24 . 6 台兒莊血戰十三天重挫日軍
24 . 7 失去的機會 ~ 徐州會戰
圖24. 2: 徐州會戰圖
24 . 8 圍攻土肥原師團
24 . 9 華軍破壞黃河大堤以阻日軍追擊
24 . 10 徐州會戰的檢討
24 . 11 日軍從此陷入了中國的戰略陷阱
25 戰略泥淖的武漢會戰
25 . 1 日軍和戰舉棋不定
25 . 2 中國決心保衛武漢
25 . 3 日軍對武漢發動鉗形攻勢
圖25.1 : 武漢會戰圖
25 . 4 廬山的死亡陣地
25 . 5 萬家嶺大捷
25 . 6 富金山的惡戰
25 . 7 日軍攻陷武漢空城
25 . 8 武漢會戰的檢討
25 . 9 中國決定犧牲到底也不屈服
26 中國對外通路的爭奪
26 . 1 對外通路決定戰爭的勝負關鍵
26 . 2 日本進攻廣東
26 . 3 英、蘇兩國的戰略陰謀
26 . 4 蘇聯切斷中國的作戰生命線
27 從和平運動到叛國結局的汪精衛
27 . 1 皇民與漢奸
27 . 2 汪精衛的背景
27 . 3 堅守立場的和談是鬥爭而非投降
27 . 4 高宗武的穿針引線
27 . 5 對日本日談的幻想
27 . 6 第三勢力斡旋的構想
27 . 7 汪精衛逐步成為漢奸傀儡
27 . 8 「和平反共」的偽政府
28 勇挫日本皇軍鋒焰的三次長沙大捷
28 . 1 第一次長沙會戰
圖28.1: 第一次長沙會戰圖
28 . 2 第二次長沙會戰
圖28.2:第二次長沙會戰圖
28 . 3 第三次長沙會戰的起因
圖28.3: 第三次長沙會戰圖
28 . 4 日軍貪功而臨時更改作戰任務
28 . 5 華軍四面合圍、日軍全面敗逃
28 . 6 中國擠身為主要盟國
29 百團大戰與共產黨的游擊戰
29 . 1 拋開政治的包袱、面對抗日歷史的真相
29 . 2 共軍抗日獨樹一幟
29 . 3 日軍的「治安肅正」及「三光政策」
29 . 4 游擊戰付出的人民成本極大
29 . 5 共軍發動百團大戰
29 . 6 共軍突擊成功與日軍的反擊
29 . 7 百團作戰的檢討
29 . 8 國共之間的衝突
29 . 9 新四軍事件
29 . 10 蘇聯紅軍全力支援共軍在東北發展
30 滇緬作戰
30 . 1 英國事前不願中國出兵協防緬甸
30 . 2 最後一刻才向中國求援
30 . 3 中國軍隊力擋日軍攻勢
圖30.1: 第一次滇緬作戰圖
30 . 4 史迪威錯誤的作戰佈署
30 . 5 中國軍隊在緬甸慘遭重創
30 . 6 史迪威棄軍逃命
30 . 7 第一次滇緬作戰的檢討
30 . 8 反攻緬甸計畫 ~ 盟國打擊中國的陰謀
30 . 9 丘吉爾決心出賈中國
30 . 10 史迪威的窩裡反
30 . 11 致命錯誤的反攻作戰
30 . 12 得不償失的勝利
31 中國戰區與史迪威事件
31 .1 日軍在太平洋橫掃美、英、荷的部隊
31 . 2 西方為挽救亞洲戰局而成立中國戰區
31 . 3 史迪威散播的中國戰區無望論
31 . 4 盟國設法陰謀壓制、打擊中國的策略
31 . 5 出力最多、獲得最少支援的中國戰區
31 . 6 悲劇的誕生 ~ 史迪威出任中國戰區參謀長
31 . 7 史迪威真正的任務
31 . 8 中國戰區內部的「陸、空大戰」
31 . 9 羅斯福總統遭到馬歇爾的蒙蔽
31 . 10 史迪威出賣中國戰區利益
31 . 11 抗日戰爭史上最錯誤的決定
31 . 12 史迪威得意忘形遭到革職
31 . 13 撤換史迪威以挽救中國戰區
31 . 14 魏德邁力挽狂瀾
32 保衛重慶
32 . 1 日軍曾經研擬進攻四川的五號作戰計畫
32 . 2 驚動國際瞻觀的鄂西會戰
圖32.1: 鄂西會戰圖
32 . 3 中國的「史達林格勒」
32 . 4 史迪威的謊言
32 . 5 片瓦無存的常德會戰
圖32.2:常德會戰圖
32 . 6 悲壯卓絕之守衛戰
33 歷史分水嶺的開羅會議
33 . 1 廢除對中國的不平等條約
33 . 2 盟國爭取私利而出賣中國
33 . 3 美國支持中國的立場
33 . 4 中國代表團的內憂
33 . 5 中國為戰後亞洲奠定發展方向
33 . 6 史迪威開始進行報復
33 . 7 德黑蘭會議全面大翻案
33 . 8 盟國對中國背信棄義
33 . 9 惡夢開始降臨中國
33 . 10 中美關係突然瀕臨破裂邊緣
34 日軍孤注一擲的瘋狂反撲
34 . 1 規模空前的「一號作戰計劃」
34 . 2 中國面臨的內憂外患
34 . 3 日軍打通平漢鐵路
圖 34.1: 日軍一號作戰計畫河南會戰
34 . 4 日本十一軍發動長衡會戰
圖 34.2: 日軍一號作戰計畫長衡會戰
34 . 5 鬼泣神嚎的衡陽保衛戰
34 . 6 日軍「一號作戰」的檢討與其造成之後果
35 從重創中復原與反攻的計畫
35 . 1 日軍決定發動廣西會戰
35 . 2 日軍作戰的內部衝突
圖 35.1: 日軍一號作戰計畫廣西會戰
35 . 3 緊急馳援獨山阻擋日軍攻勢
35 . 4 中美合作戰局好轉
35 . 5 青年軍的組成與日軍的末路
35 . 6 日軍最後的求和
36 碧血長空的英雄
36 . 1 以寡擊眾的中國空軍
36 . 2 「中國之虎」 陳納德
36 . 3 美國志願空軍的英勇表現
36 . 4 癱瘓日本絕對國防圈
36 . 5 日本企圖不惜一切以摧毀第十四航空隊
36 . 6 盟國空軍在中國戰區的浴火重生
36 . 7 空戰英雄永留青史
37 出賣中國的雅爾達密約
37 . 1 史達林開始謀畫奪取大戰利益
37 . 2 雅爾達密約決定出賣中國
37 . 3 美國鑄成歷史大錯
37 . 4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37 . 5 中、美、英發表波波坦聯合宣言
37 . 6 蘇聯紅軍準備大舉劫掠中國東北
37 . 7 關東軍最後不堪一擊
37 . 8 悲劇的發生與歷史的代價
38 戰爭的結束, 勝利的代價
38 . 1 日本在華駐軍正式向中國投降
38 . 2 河山殘破中國再遭出賣
38 . 3 日本受到美國的特別優待
38 . 4 列強設計對日和約的陷阱
38 . 5 對第二次中日戰爭史的回顧
38 . 6 沒有完全落幕的歷史悲劇
38 . 7 中國抗日的光榮不能遭到抹殺與扭曲
38 . 8 歷史的鑑戒是人類共同的資產
「看試手、補天裂」後記
參考資料
作者對抗日戰爭參考書目的簡評與介紹
參考文獻
索引
一至二畫
三畫
四畫
五畫
六畫 ~ 七畫
八畫
九畫
十畫
十一畫
十二畫
十三畫
十四畫 ~ 十五畫
十六畫
十七畫
十八畫
十九畫
二十畫及以上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