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简史

This document was uploaded by one of our users. The uploader already confirmed that they had the permission to publish it. If you are author/publisher or own the copyright of this documents, please report to us by using this DMCA report form.

Simply click on the Download Book button.

Yes, Book downloads on Ebookily are 100% Free.

Sometimes the book is free on Amazon As well, so go ahead and hit "Search on Amazon"

《甘肃简史》是一本纪年体编年史。以历史编年为经,以各个时期中影响社会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为纬,经纬交织,从自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艺术等方面对甘肃各个朝代做了全面、简明的叙述和梳理,用平实易懂的文字描述了上至先秦时期,下至改革开放,每一时期甘肃治乱兴衰的全过程。深入地探寻历史中蕴藏的民族智慧,为读者勾勒出一条甘肃历史发展脉络,带领读者感受甘肃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展现了甘肃历史的时代变迁和兴衰。是一部让读者快速、全面了解甘肃历史的简明读本。

《甘肃简史》采用章目式体例,共9章。第1章总述甘肃的地理环境与人口,第2章至第9章按照时间顺序系统记述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诸时期甘肃历史发展的主要历程,梳理了基本历史脉络,突出了重点史实,探索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和省情特点,填补了甘肃省“有通史无简史”的学术空白。该书兼顾学史与资政、普及与提高、学术价值与现实关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对社会各界了解甘肃省情,特别是提高领导干部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甘肃简史》编写工作于2018年启动,由有关高校、科研单位专家学者共同开展。2019年10月,《甘肃简史》初稿完成,并提交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审读。经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多次审读、修改和完善,最终形成定稿,交付出版。其编写始终坚持“三个体现”,即体现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体现历史研究的新思想、新成果,体现简史特性。

Author(s): 甘肃省地方史志办公室; 孙占鳌
Publisher: 兰州大学出版社
Year: 2020

Language: Chinese
Pages: 490

封面
书名
绪论
目录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人口
第一节 地理区划
一、地理区位特征
二、历代疆域
三、现行政区
第二节 地形地貌
一、走廊北山
二、河西走廊
三、祁连山地和阿尔金山
四、黄土高原
五、甘南高原
六、西秦岭山地
第三节 气候
一、气候变化
二、气候特征
第四节 水文
一、河流水系
二、湖泊水库温泉冰川
第五节 自然资源
一、土地资源
二、矿产资源
三、气候资源
四、动植物资源
五、旅游资源
第六节 人口
一、历代人口概况
二、人口发展的主要特征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人口的发展
第二章 先秦时期的甘肃
第一节 石器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
二、新石器时代
三、氏族社会的繁荣
第二节 青铜时代
一、青铜文化
二、族群的分布与融合
三、经济社会形态
第三节 周人发祥于陇东
一、不窋、鞠、公刘在陇东的活动
二、周先祖对农耕文明的贡献
第四节 方国林立的陇东
一、密须
二、阮与共
三、西申、西吕、西缯
四、芮与彭
第五节 秦在甘肃的崛起
一、秦在甘肃的经略
二、多元质朴的秦文化
三、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甘肃
第一节 秦朝统治下的陇右地区
一、行政建制
二、秦始皇西巡陇右
三、政治调整和经济建设
四、秦军夺取河南地和长城的修筑
第二节 西汉时期
一、西汉前期甘肃地区的东西分治
二、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三、断匈奴右臂,霍去病大军出击河西
四、赵充国平羌
五、行政建制
六、边塞防御体系建设
七、移民实边与军事屯田
八、凉州之畜为天下饶
第三节 东汉时期
一、从割据到统一
二、行政建制
三、经济恢复
四、社会兴衰
五、羌人暴动
六、凉州军事集团崛起
第四节 秦汉时期的文化
一、思想与教育
二、秦汉简牍
三、文学艺术
四、科学技术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甘肃
第一节 曹魏时期
一、魏蜀对陇右的争夺
二、行政建制
三、曹魏政权对河陇地区的开发经营
第二节 西晋时期
一、西州著姓与庄园经济
二、割据势力对秦雍凉诸州的争夺
三、司马保据秦州
四、张轨据凉州
五、秦凉对峙
六、民族迁徙与融合
第三节 东晋十六国时期
一、前凉
二、前秦
三、后秦
四、西秦
五、后凉
六、南凉
七、西凉
八、北凉
九、仇池国
第四节 南北朝时期
一、北魏对河陇的管辖
二、西魏对河陇的统治
三、北周对河陇的统治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
二、畜牧业
三、手工业
四、商业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一、教育
二、五凉文化
三、科技
四、石窟文化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甘肃
第一节 隋朝时期
一、行政建制
二、民族活动
三、隋炀帝西巡河西与“万国博览会”
四、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二节 唐代前期
一、统一甘肃
二、军政建制
三、民族活动
四、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三节 吐蕃统治时期
一、“安史之乱”后的甘肃政局
二、军政建制
三、唐蕃会盟
四、民族关系
五、吐蕃统治时期的社会经济
第四节 晚唐五代时期
一、晚唐五代时期的甘肃政局
二、民族活动
三、归义军政权
第五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文化
一、文学
二、音乐舞蹈
三、宗教
四、石窟
第六章 宋元时期的甘肃
第一节 北宋统治下的秦陇地区
一、北宋时期秦陇地区的行政建制
二、北宋对秦陇地区的经营
三、北宋时期秦陇地区的经济
第二节 北宋时期的河西割据政权
一、甘州回鹘政权
二、曹氏归义军政权
三、沙州回鹘政权
四、西凉府吐蕃政权
第三节 西夏统治下的河西地区
一、西夏政权统治河西
二、行政建制
三、西夏时期的河西经济社会
第四节 南宋统治下的陇南地区
一、宋金秦陇之争
二、南宋对陇南地区的经营
第五节 金朝统治下的秦陇地区
一、金朝疆域划分
二、金朝统治时期的秦陇行政建制
三、金朝统治时期秦陇地区的经济社会
第六节 蒙元时期
一、蒙古对河陇地区的统一战争
二、凉州会谈
三、元代的甘肃行政建制
四、元代的甘肃经济
五、元代的甘肃交通
第七节 宋元时期的文化
一、教育
二、宗教信仰
三、文学艺术
四、科学技术
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甘肃
第一节 明朝对甘肃的治理
一、平定甘肃
二、军政建制
三、明朝驻甘藩王
四、明朝的甘肃边患与军事斗争
五、关西七卫
第二节 明代的经济
一、农业开发
二、明朝今甘肃的手工业
三、明朝今甘肃商业贸易
第三节 明清之际的甘肃
一、李自成在甘肃
二、清军平定甘肃
第四节 清代甘肃政局及对甘肃的治理
一、米喇印、丁国栋领导的反清斗争
二、王辅臣之变
三、陕甘分省及兰州的崛起
四、清朝甘肃的军事建制
五、明清两代对甘肃土司的治理
六、苏四十三反清与甘肃冒赈案
七、同治回族反清斗争与甘肃民族格局的变化
第五节 清代的经济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二、清朝甘肃水利事业的发展
三、农业品种的引进推广与农业技术的改良
四、特色手工业
五、商业贸易
六、近代工业、交通的兴办
七、近代甘肃邮电事业的开发
八、甘肃财政收支与协饷制度
第六节 清末新政在甘肃
一、政治方面
二、军事司法方面
三、新政实业
第七节 明清时期的文化
一、教育
二、文学
三、史学
第八章 中华民国时期的甘肃
第一节 民国初期
一、辛亥革命爆发后的甘肃
二、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甘肃
三、护法运动
四、五四运动对甘肃的影响
第二节 国民军统治时期
一、国民军西进甘肃
二、甘肃三省分治——宁夏、青海建省
三、国民军的社会变革
四、国民军在甘肃的“清共”活动
第三节 国民党统治的建立
一、国民党组织在甘肃的设立
二、国民军撤甘后的甘肃政局
三、甘肃军变
四、国民党甘肃统治的确立
第四节 行政建制
一、民国前期甘肃的行政建制
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甘肃行政建制
三、陇东革命根据地的行政建制
第五节 中国共产党在甘肃的早期活动
一、中国共产党组织在甘肃的创立
二、南梁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
三、中国工农红军在甘肃
四、西路红军在河西走廊
第六节 全面抗战时期
一、国民党在甘肃的军政统治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甘肃抗日斗争
三、抗日救亡运动和日机空袭甘肃
四、陇东抗日根据地建设
五、全面抗战时期的经济建设
第七节 解放战争时期
一、国民党在甘肃的军事部署
二、国民党统治措施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甘肃经济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
第八节 民国时期的文化
一、教育
二、敦煌学
三、史志编纂与学术研究
四、中外学者和探险家在甘肃的考察活动
五、新闻
六、文学艺术
七、陇东解放区新文化
第九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甘肃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时期
一、建立新政权
二、巩固新政权
三、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
四、三大改造的完成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一、“大跃进”“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国民经济的调整
三、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和内乱的形成
二、全面夺权,党政机关瘫痪
三、“革命委员会”的成立与“斗、批、改”运动
四、经济社会秩序的初步整顿
五、经济与社会事业的曲折发展
第四节 历史转折与改革开放新时期
一、历史转折与拨乱反正
二、经济建设
三、政治建设
四、文化建设
五、社会建设
六、生态文明建设
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