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何定義漢族?
不能被官方歸類為少數民族的人,難道就會是漢族嗎?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族政策實際運作,實情是所有不被官方承認的少數民族都被迫消失,遺忘原有的身分認同,而以「民族融合之名」,被迫歸類到漢族之下。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的少數民族從1953年人口普查的400多族,被有計劃降低至現今的55族。權力結合知識的壓迫,造就當代中國的一切民族問題。
不能被歸類為少數民族的中國人,為什麼理所當然被歸類為「漢族」呢?本書從中國少數民族「穿青人的消失」說起,以「穿青人的消失」作為經典案例,不僅體現中國少數民族的噩夢,更清楚呈現出加諸在所有中國人民身上的民族魔咒。作者吳銳認為,這個魔咒起源自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時刻,由當時企圖推翻滿清的革命黨人所建構出來的「皇漢民族」論述。
■以革命的名義偽造祖先?
來自巴比倫的黃帝,竟然被清末革命黨人捧為漢族始祖!
時間回溯至百年前的清末民初時期,那是一個傳統秩序崩解、充滿混亂的時代。革命黨人為了實踐推翻滿清的理想,結合當時流行的民族主義,進行各種政治宣傳。革命黨人認定滿洲人是劣等民族,便宣傳漢族是高等民族,是黃種人裡的高等民族。既然漢族是黃種人,能不能找到一個與「黃」字沾邊的祖宗呢?
此時著名的法國東方學者拉庫伯里(Terrien de Lacouperie),提出「黃帝來自巴比倫」(又稱「西來說」),傳入東亞後,讓革命黨人如獲至寶,迅速將之引入國內,風靡一時。「黃帝」旋即重登歷史神壇,成為「皇漢民族」的民族英雄及開國祖宗。1901年,梁啟超在《中國史敘論》中指出:「漢種,即我輩現時遍布於國中,所謂文明之胄,黃帝之子孫是也。」就這樣,當「黃帝西來說」和「黃帝為漢族始祖」的觀念成為20世紀初期的主流認識後,以黃帝為核心的紀年,及祭祀黃帝的種種行為就開始出現了。
■為了建立中華民國,必須殺光「滿洲賤種」!?
「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是革命黨人的狂熱,對滿洲人的詛咒!
在清末革命黨人建構「皇漢民族」的復國歷史時,隨之而來的便是將對於滿清統治階層的不滿,擴大為對滿洲民族整體的仇恨。不論是國民黨元老張繼所主張的「吾願殺盡滿洲人,以張復仇主義,以養成復仇之壯烈國民」,或是熱血青年鄒容提倡的「誅絕五百萬有奇披毛戴角之滿洲種」(殺光五百多萬野蠻的滿族畜生),自明太祖朱元璋起所開始使用的「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口號,便是當時不論老少的革命黨人的最大共識,更是清末以「皇漢民族」或者黃族自居者,對滿洲人最頻繁的詛咒。
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孫文曾短暫支持「五族共和」,倡議族群和諧;但在1919年後,孫文重新回到「皇漢民族」道路上,宣稱「現在停止五族共和,促進民族的融合,只有建立一個中華民族才能成就民族主義」。此刻「漢族」已不僅只是民族主義,更是民族帝國主義的概念,孫文的主張深深影響了後來的國民黨乃至於共產黨,推行以「漢族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的強制同化政策。
■所謂「華夏正統」,究竟是如何產生的?
「華夏」不是民族,而是多國聯盟,早在二千年前就被秦帝國消滅了!
興起於清末民初的「皇漢民族」狂熱思潮,其未來式是「中華民族」,過去式則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的「華夏民族」,甚至是傳說中五千年前的「夏」民族,這是所謂「華夏正統」的起源。但是,到底什麼是「華夏」呢?本書以原始文獻為本,配合考古證據,深入探討作為族名、國名的「夏」,是指中原以西的西部;至於夏民族的後裔,並非漢人而是匈奴。再者,「華夏」一詞在春秋時代的原義,是指中原地區各大小國家的聯盟,而非民族稱謂。
春秋時代又稱為「中國」的「華夏聯盟」,在戰國末期被秦人剷滅,與秦楚之際、劉邦於漢中盆地建立的漢國,在地理上分屬不同區域。再者,「漢」字的本義是銀河,劉邦的漢國之名則借自異族,不論從什麼角度看,與漢族沒有任何關係,但漢代的儒生卻偽造劉漢皇家世系,接續到遠古時期的堯帝。吳銳寫道:「這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的高貴血統!大家趕緊膜拜一下,劉漢皇家世系尚且在偽造之中,漢國怎麼會出現一個統一的漢族呢?」
■「漢族」純屬虛構!?
「中華民族」的歷史不是你的歷史,而是建立在虛構之上的妄想!
台灣人的認同多元而複雜,但是,即使是最具有本土意識的台灣人,也無法否認自己的祖先來自於中國南部沿海地區如福建、廣東等地。因此,即使許多台灣人在政治上不認同中國,在文化與血統上,仍然保有自己是「漢族」、「漢人」的想像。
本書試圖挑戰這個想像,「漢族」實在是一個只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建構,是出於「排滿」的需要而建構的魔咒,「中華民族」、「華夏正統」也不外如是。深入歷史考察,便會發現「漢族」和漢代的關係非常薄弱,更和秦漢之前的華夏沒有任何關聯,幾千年歷史的神話,是經不起嚴密考證及批判的,或許這是本書能帶給台灣讀者的最大啟發。
Author(s): 吳銳
Publisher: 八旗文化
Year: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