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 = 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This document was uploaded by one of our users. The uploader already confirmed that they had the permission to publish it. If you are author/publisher or own the copyright of this documents, please report to us by using this DMCA report form.

Simply click on the Download Book button.

Yes, Book downloads on Ebookily are 100% Free.

Sometimes the book is free on Amazon As well, so go ahead and hit "Search on Amazon"

一次文學史書寫方法的實驗。 依編年順序,聚焦特定歷史時刻、事件、人物及命題,以小觀大,做出散點、輻射性陳述,與制式文學史敘述大相徑庭。 《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155位作家學者,184篇文章,構成一部體例獨特,長達千頁的敘述。全書採取編年順序,個別篇章則聚焦特定歷史時刻、事件、人物及命題,由此衍伸、串連出現代文學的複雜面貌。 整部文學史起自1635年晚明文人楊廷筠(1562-1627)、耶穌會教士艾儒略(Giulio Aleni, 1582-1649)等的「文學」新詮,止於當代作家韓松(1965-)所幻想的2066年「火星照耀美國」。在這「漫長的現代」過程裡,中國文學經歷劇烈文化及政教變動,發展出極為豐富的內容與形式。藉此,我們期望向世界讀者呈現中國文學現代性之一端,同時反思目前文學史書寫、閱讀、教學的局限與可能。 本書一方面採取編年模式,回歸時間/事件的素樸流動,向中國傳統史學論述源頭之一的編年史致意。另一方面各篇文章就選定的時間、議題,以小觀大,做出散點、輻射性陳述。這兩種方向所形成的張力貫穿全書。全書各個時間點所形成的脈絡——及縫隙——促使我們想像文學史千頭萬緒,與時俱變。細心的讀者可以看出書中草蛇灰線的布置,進而觸類旁通,把中國現代文學的故事接著說下去。這本文學史不強求一家之言的定論,而在於投射一種繼長增成的對話過程。 如何在「隨機」和「有機」、「掛一漏萬」和「以小觀大」、「一家之言」和「眾聲喧嘩」之間,發展出一個合情合理的架構,是本書編者最大的挑戰。在編輯過程中,主編王德威和眾多作者就預先規畫的主題和個人專業興趣來回協商。《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是一次方法實驗,對「何為文學史」「文學史何為」的創造性思考。 一場文學與歷史的對話。 打破「文學」定義,跨越「現代」界限,挑戰「中國」的實與虛。 本書對「文學」的定義不再根據制式說法,所包羅的多樣文本和現象也可能引人側目。各篇文章對文類、題材、媒介的處理更是推陳出新,從晚清畫報到當代網上遊戲,從革命啟蒙到鴛鴦蝴蝶,從偉人講話到獄中書簡,從紅色經典到離散敘事……不僅如此,撰文者的風格也各有特色。按照編輯體例,每篇文字都從特定時間、文本、器物、事件展開,然後「自行其是」。夾議夾敘者有之,現身說法者有之,甚至虛構情景者亦有之。這與我們所熟悉的文學史敘述大相徑庭。 全書看似眼花繚亂,實則熱鬧之下自有門道。這裡所牽涉的問題不僅是文學史的內容範疇而已,也包括「文」與「史」的辨證關係。長久以來,我們習於學科建制內狹義的「文學」定義,論文類必談小說、新詩、戲劇、散文,論現象則是各色現實主義外加革命啟蒙、尋根先鋒,久而久之,形成一種再熟悉不過的敘述聲音,甚至流露八股腔調。然而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如果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仍然謹守上世紀初以來的規範,忽視與時俱進的媒介、場域和體材的變化,未免固步自封。 一部眾聲喧「華」的文學史。 以包容的格局看待現代華語語系文學的源起和發展。 本書作者來自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澳洲、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荷蘭、瑞典等地,華裔與非華裔的跨族群身分間接說明眾聲喧譁的特色。過去兩個世紀華人經驗的複雜性和互動性如此豐富,唯有在包容的格局裡看待現代華語語系文學的源起和發展,才能以更廣闊的視野對中國文學的現代性多所體會。 全書涉及人物—— 從徐志摩,沈從文,魯迅,張愛玲;余華,莫言,阿來,顧城到韓寒,貓膩…… 從賴和,呂赫若,葉石濤,郭松棻到白先勇,陳映真,黃春明,齊邦媛; 從舞鶴,朱天文,朱天心,李昂,李永平,張貴興到夏宇,邱妙津,駱以軍,吳明益,夏曼藍波安…… 從李安,覃樟柯,蔡明亮,鄧麗君,羅大佑,崔健到李小龍,梅蘭芳,三毛,金庸…… 本書探討類型—— 小說,詩,評論,報導文學,環保生態文學,左翼文學,馬華文學;圖文書,成長小說,方言小說,羅曼史,武俠小說,推理科幻奇幻文學;演說文章,墓碣文,國文教科書,網路詩歌;文明戲,地方戲,黃梅戲,先鋒戲劇,話劇;翻譯,印刷術,木刻藝術,電影,報紙…… 本書涉及事件—— 五四白話文運動,晚清維新,太平天國之亂,辛亥革命,南京大屠殺,抗日,國共內戰,二二八白色恐怖,大躍進,文革,香港回歸…… 《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以不同風格處理文本內外現象。內與外、古與今、雅與俗交錯,呈現一幅「中國」「現代」「文學」「史」的豐富畫卷。

Author(s): 王德威 (David Der-wei Wang)
Publisher: 麥田出版
Year: 2021

Language: Chinese
Pages: 574
City: Taipei

中文版序/王德威

「世界中」的中國文學/王德威

1635年;1932年,1934年
現代中國「文學」的多重緣起/李奭學 撰,張治 譯

1650年7月22日
荷蘭戲劇、中國小說與開放的世界圖景/古柏(Paize Keulemans)撰,張治 譯

1755年
十九世紀中國的學問復興/胡志德(Theodore Huters)撰,張治 譯

1792年
時間的衝撞:現代憧憬‧懷舊想像/宋安德(Andrew Schonebaum)撰,季劍青 譯

1807年9月6日
翻譯的現代性:馬禮遜的中國文學/黎子鵬(John T. P. Lai)撰,季劍青 譯

1810年
公羊想像與托古改制/班傑明‧艾爾曼(Benjamin A. Elman)撰,張治 譯

1820年
「以世界為家」:《鏡花緣》與中國女性/羅鵬(Carlos Rojas)撰,張治 譯

1820 年北京
晚期古典詩歌中的徹悟與懺心/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撰,張治 譯

1843年6月下旬
追尋中國烏托邦:作為文學事件的太平天國之亂/金環 撰,張治 譯

1847年1月4日
《西學東漸記》:跨太平洋翻譯/王智明 撰,唐海東 譯

1852年;1885年
原鄉裡的異鄉人:江湜與黃遵憲/田曉菲 撰,季劍青 譯

1853年
錯置的時代:西洋鬼子,中國天師/王德威 撰,季劍青 譯

1861年
早期現代中國的女性作家/魏愛蓮(Ellen Widmer)撰,張治 譯

1862年10月11日
王韜登陸香港/鄧津華(Emma J. Teng)撰,張治 譯

1872年10月14日
媒體、文學和早期中國現代性/魯道夫.瓦格納(Rudolf G. Wagner)撰,季劍青 譯

1873年6月29日
翻譯的政治:走向世界語言/關詩佩(Uganda Sze Pui Kwan)撰,季劍青 譯

1884年5月8日
左圖右史:《點石齋畫報》/夏曉虹、陳平原

1890年秋
《海上花列傳》、方言小說與白話現代性的起源/戴沙迪(Alexander Des Forges)撰,唐海東 譯

1895年5月25日
新小說前的「新小說」/韓南(Patrick Dewes Hanan)撰,季劍青 譯

1896年4月17日
丘逢甲:涕淚飄零的詩學/蔡建鑫 撰,張治 譯

1897年
語言改革及其不滿/胡志德(Theodore Huters)撰,季劍青 譯

1898年5月 
邱菽園:南洋離散詩學的風雅與風土/高嘉謙

1899年
甲骨,危險的補品……/白安卓(Andrea Bachner)撰,張治 譯

1900年2月10日
未竟的翻譯與新小說的未來/橋本悟(Satoru Hashimoto)撰,張治 譯

1900年夏秋
落葉、哀蟬、國難、詩殤/吳盛青 撰,張治 譯

1901年
《黑奴籲天錄》到中國/韓嵩文(Michael Gibbs Hill)撰,季劍青 譯

1903年9月
福爾摩斯來華/魏豔 撰,張治 譯

1904年8月19日
借古喻今/馬悅然(Nils Göran David Malmqvist)撰,唐海東 譯

1905年1月6日
「文」與「中國最早的文學史文」/陳國球 撰,唐海東 譯

1905年
明希豪森的中國之行/許潔琳(Géraldine Fiss)撰,王晨 譯

1906年7月15日
章太炎:鼎革以文/石井剛(Ishii Tsuyoshi)撰,張治 譯

1907年6月1日
東京和上海的全球劇場景觀/費南山(Natascha Gentz)撰,季劍青 譯

1907年7月15日
中國第一位女性主義者之死/胡纓 撰,劉子凌 譯

1908年2月,11月
從摩羅到諾貝爾/王德威 撰,唐海東 譯

1909年11月13日
南社:革命時代的古典詩情/吳盛青 撰,唐海東 譯

1911年4月24日;1911年
革命加戀愛/李海燕 撰,唐海東 譯

1913年;2011年5月
《大同書》:烏托邦小說/董啟章

1916年8月23日,紐約城
胡適和他的實驗/陳毓賢(Susan Chan Egan)撰,盧冶 譯

1916年9月1日
現代中國的「青年」之發明/宋明煒 撰,盧冶 譯

1918年4月2日
周豫才寫〈狂人日記〉/哈金 撰,王珂 譯

1918年夏
現代梵音/應磊

1919年5月4日
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陳平原

1919年5月4日
巨大的不實之名:「五四文學」/賀麥曉(Michel Hockx)撰,李浴洋 譯

1921年11月30日
台灣診斷書/林姵吟 撰,陳抒 譯

1922年3月
翻譯白璧德/韓子奇(Tze-ki Hon) 撰,季劍青 譯

1922年春
向愷然的猴子/韓倚松(John Christopher Hamm)撰,李浴洋 譯

1922年12月2日
新文學與國文課/羅福林(Charles A. Laughlin)撰,季劍青 譯

1924年4月12日
徐志摩和中國的浪漫主義/奚密 撰,唐海東 譯

1924年5月30日
聲音的魅力/陳平原

1925年6月17日
魯迅與墓碑/汪暉

1925年11月9日
梅蘭芳、丹尼蕭恩舞團與世界戲劇/葉凱蒂(Catherine Vance Yeh )撰,劉子凌 譯

1927年6月2日;1969年10月7日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李惠儀 撰,李浴洋 譯

1927年6月4日
傳奇呂碧城/方秀潔(Grace S. Fong)撰,李浴洋 譯

1927年8月23日
巴金的無政府主義小說/宋明煒 撰,唐海東 譯

1928年1月16日
革命與萊茵的葡萄/王璞 撰,劉子凌 譯

1928年
病與浪漫/宋安德(Andrew Schonebaum)撰,金莉 譯

1929年9月
性別、商業化和文學市場/杜愛梅(Amy Dooling)撰,金莉 譯

1929年
身為名人的作家/周成蔭 撰,金莉 譯

1930年10月
瑞恰慈與中國批評/童慶生 撰,盧冶 譯

1930年10月27日;2000年1月
獵頭之邀/王德威 撰,盧冶 譯

1931年2月7日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30-1936年/王宏志 撰,唐海東 譯

1932年
黑嬰的〈異教徒戀曲〉(「Pagan Love Song」)/安德魯 F. 瓊斯(Andrew F. Jones)撰,張屏瑾 譯

1934年1月1日,1986年3月20日
大地尋根:戰爭與和平、美麗與腐朽/金介甫(Jeffrey C. Kinkley)撰,張屏瑾 譯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長征女戰士的回憶/楊海倫(Helen Praeger Young)撰,劉子凌 譯

1935年3月8日
語言、文學和默片/賀瑞晴(Kristine Harris) 撰,王晨 譯

1935年6月18日
瞿秋白之死/若岸舟(Andy Rodekohr)撰,劉子凌 譯

1935年7月28日、8月1日
兒童中國:三毛傳奇/徐蘭君 撰,劉子凌 譯

1935年12月21日
《過渡》與定縣實驗戲劇/何曼 撰,劉子凌 譯

1935年底
一封台灣話文的「批」寄出/鍾秩維

1936年5月21日
《中國的一日》/羅福林(Charles A. Laughlin)撰,盧冶 譯

1936年10月
木刻:流動的圖像/唐小兵 撰,劉子凌 譯

1936年10月19日
文章身後事/莊愛玲(Eileen J. Cheng)撰,金莉 譯

1937年2月2日
曹禺及其劇作/李如茹、蔣維國 撰,劉子凌 譯

1937年春
「吹號者」艾青/江克平(John A. Crespi)撰,劉子凌 譯

1937年11月18日;1938年2月28日
燕卜蓀、奧登與九葉詩派/童慶生 撰,盧冶 譯

1938年6月
尋找原鄉人/王德威

1938年
一個年輕詩人的畫像/陳大為

1939年10月15日
南京大屠殺的佚作/白睿文(Michael Berry)撰,盧冶 譯

1940年9月3日
新感覺派的詩學與政治/彭小妍 撰,盧冶 譯

1940年12月19日
中國性與現代性之間:費穆的電影藝術/黃愛玲 撰,王晨 譯

1940-1942年
延安的西洋文學課/王斑 撰,唐海東 譯

1941年12月25日
張愛玲在香港/李歐梵 撰,盧冶 譯

1942年1月22日;2014年秋
在戰火中寫作/周慧玲 撰,金莉 譯

1942年5月2日-5月23日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及其政治文化意義/錢理群

1942年5月2日-23日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洪子誠

1943年4月
「趙樹理方向」/蔣暉 撰,劉子凌 譯
 
1944年11月14日
北有梅娘/諾曼‧史密斯(Norman Smith)撰,盧冶 譯

1945年8月1日
中國現代主義詩歌的聲音/安敏軒(Nick Admussen)撰,盧冶 譯

1945年8月29日
郁達夫失蹤之謎/陳榮強(E. K. Tan)撰,陳抒 譯

1946年7月15日
文人與漢奸/蘇文瑜(Susan Daruvala)撰,盧冶 譯

1947年2月28日
記憶與創傷:從二二八事件到「白色恐佈」/孫康宜 撰,金莉 譯

1947年秋
朱光潛、沈從文和蘇格拉底/陳婧祾

1948年10月,2014年2月
尋找徐娜娜/周文龍(Joseph R. Allen)撰,季劍青 譯

1949年2月21日
憂鬱的二月/王德威

1949年3月28日
從精神病院到博物館/王曉珏 撰,季劍青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