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与呈现 ————新世纪中国“非虚构写作”研究

This document was uploaded by one of our users. The uploader already confirmed that they had the permission to publish it. If you are author/publisher or own the copyright of this documents, please report to us by using this DMCA report form.

Simply click on the Download Book button.

Yes, Book downloads on Ebookily are 100% Free.

Sometimes the book is free on Amazon As well, so go ahead and hit "Search on Amazon"

Author(s): 沈闪
Publisher: 武汉大学
Year: 2019

Language: Chinese
Commentary: decrypted from 919416CE4991E8F92E32537E845351E2 source file
Pages: 204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历史和现状
1.2.1 “非虚构写作”的综合考察
1.2.2 作家作品研究
1.2.3 相关研究专著
1.3 基本思路及框架
2 “非虚构写作”的爆发
2.1 激荡与碰撞:“非虚构写作”的源起
2.1.1 欧美文学的启示
2.1.2 现实生活的多元
2.1.3 写实传统的赓续
2.1.4 文学内部的危机
2.2 由现象到思潮:“非虚构写作”的发展
2.2.1 一次辨别:概念之间的纠缠
2.2.2 一种现象:“线下”到“线上”的繁荣
2.2.3 表象下的暗“潮”涌动
3 “非虚构写作”的生态空间
3.1 文学期刊中的“非虚构写作”
3.1.1 共性中的“个性”
3.1.2 一个问题
3.1.3 互动与共生
3.2 批评家与平民百姓笔下的“非虚构写作”
3.2.1 书斋与行走
3.2.2 我为自己代言
3.3 域外视角中的“非虚构写作”
3.3.1 异邦人在中国
3.3.2 一只脚深入,一只脚抽离
3.3.3 叙事的多重与文体的杂糅
4 “非虚构写作”的写作状态
4.1 写作学视域下的“非虚构写作”
4.1.1 显写作阶段
4.1.2 隐写作阶段
4.2 “非虚构”的写作呈现
4.2.1 身处其中与置身“事”外
4.2.2 牵制下的激发共振与掌控中的开掘延展
4.2.3 行文的简约明晰与表述的繁复勾连
5 “非虚构写作”的艺术审美
5.1 “非虚构写作”的典型特征
5.1.1 根基:非虚构性
5.1.2 个人视角与民间诉求
5.1.3 跨文体与跨学科
5.2 “非虚构写作”的文学体现——以《马家军调查》为例
5.2.1 个性化的语言艺术
5.2.2 瓮坛式的形式体制
5.2.3 典型化的人物群像
5.3 比较视野下的“非虚构写作”叙事——以《江城》和《中国在梁庄》为例
5.3.1 精彩瞬间的捕捉与乡村废墟的展示
5.3.2 异域闯入者的“地方感”与本土返乡者的“童年经验”
5.3.3 客观“显示”与主观“讲述”
5.3.4 “逃离”抑或“重返”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文纪实系列书目一览
附录B “非虚构”与“体制化”——杨庆祥访谈录
附录C “非虚构”作家一定要有面对现实生活场景的理解能力——梁鸿访谈录
附录D “双记”写作与“非虚构”——乔叶访谈录
附录E 历史书写与历史反思——李辉笔谈录
附录F 只有秉持知识分子独立性的写作,我的内心才会安宁——赵瑜访谈录
攻博期间研究成果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