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史論

This document was uploaded by one of our users. The uploader already confirmed that they had the permission to publish it. If you are author/publisher or own the copyright of this documents, please report to us by using this DMCA report form.

Simply click on the Download Book button.

Yes, Book downloads on Ebookily are 100% Free.

Sometimes the book is free on Amazon As well, so go ahead and hit "Search on Amazon"

本書是著者就對日抗戰的研究論文中,選輯二十篇。大多根據檔案及直接資料撰寫而成,兼採各家之言,期成信史。書中討論的重要問題有:蔣中正對抗戰的決策與堅持,中國當局對九一八事變的處理和爭議,對日本廣田三原則的談判,西安事變前張學良與中共之關係及事變的善後,從七七事變到武漢會戰各次戰役的一些實況,軍政大員對戰局變化的反應,胡適、汪精衛與蔣中正等對和戰問題的爭議,日本不耐久戰多方迫使中國屈服與中國方面應變的措施和爭論,抗戰結束前夕為雅爾達密約問題,宋子文與史達林進行談判的實況,以及中蘇條約簽訂的責任問題等。

Author(s): 蔣永敬
Edition: First
Publisher: 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Year: 1995

Language: Chinese
Commentary: OCR (Clearscan), Bookmarked
Pages: 627
City: 台北
Tags: History, Asia, China,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封面
書名
國立中央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資料
主編者序
自序
大雅叢刊書目
目次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對日抗戰之經過
壹、抗日戰爭的起因與發生
一、抗戰的分期與經過概要
二、抗戰的起因
三、抗戰前夕的中日情勢
四、盧溝橋事變抗戰開始
貳、抗戰的擴大與持久
一、守勢時期的持久消耗戰
二、中國持久戰妁效果
三、抗戰時期的日僞組織
四、 抗戰時期的中共問題
叁、與同盟國家併肩作戰
一、戰局持續與國際情勢的變幻
二、太平洋戰爭之爆發
三、中國與同盟國家併肩作戰
四、最艱險的一年
五、抗戰的結束
肆、中國抗戰的精神和貢獻
一、全民團結共赴國難
二、不平等條約之廢除與國際新池位
三、抗戰的歷史意表與檢討
第二節 蔣中正與抗日戰爭
壹、前言
貳、安內攘外做好抗戰準備
叁、持久抵抗以空間換取時間
肆、結合友邦促進國際反侵略陣線
伍、處變不驚由危機而轉機
陸、渡過齦險邁進勝利
第二章 「九一八」事變
第一節 顧維鈞與外委會之處理「九一八」事變
壹、「滿洲問題」的國際化
貳、事前防止努力的無效
叁、往返平京溝通意見
肆、對日「大綱」的對案
伍、「兩全途徑」的不通
陸、錦州防衛與中立的幻滅
柒、繼續的奮鬥
第二節 從「九一八」事變到「一二八」事變中國對日政策之爭議
壹、事變之概述
貳、申訴國聯與準備抵抗
叁、直接交渉
肆、一面抵抗一面交涉
伍、結論
第三節 「九一八」事變後的熱河防守問題
壹、前言
貳、「九一八」事變後的對日政策
叁、熱河防守問題
肆、熱河失陷與張學良去職
第三章 安內攘外之波折
第一節 從「安內攘外」到「攘外安內」——據《徐永昌日記》資料
壹、徐永昌及其《日記》簡介
貳、國難來臨內鬨不息
叁、剿共安內廣受質疑
肆、剿共有成內鬨又起
伍、宋起野心徐曉大義
陸、決定攘外內鬨暫息
柒、聯共抗日動搖安內
捌、西安事變轉向「攘外安內」
第二節 張群與廣田三原則的談判
壹、背景與意義
貳、依據和方針
叁、經過-與有吉、有田的談判
肆、經過 - 與川越的談判
伍、評價與影響
第三節 西安事變前張學良的「聯共抗日」——兼介楊奎松新著《西安事變新探》稿
壹、前言
貳、同一事件兩個不同的陳述
叁、洛川會談雙方各有所獲
肆、延安會談使張轉向「反蔣」
伍、張決心拼幹要求加入中共
陸、由「抗日反蔣」轉向「逼蔣抗日」
柒、「逼蔣」不成勢成騎虎
第四節 西安事變的善後——據《徐永昌日記》資料
壹、一度考慮要張回陝收束
貳、張提收束方案,蔣起戒心
叁、閻不主張釋張,增強蔣之信心
肆、外緊內鬆,另有暗盤交易
陸、中共鴻圖大展,張之功也
第四章 盧溝橋事變與全面抗戰
第一節 從「七七」事變到「八七」決定全面抗戰
壹、《王世杰日記》中關鍵的一日- 八月七日
貳、史學家筆下的「八七」決定全面抗戰
第二節 從盧溝橋事變到上海撤守——據《徐永昌日記》資料
壹、事變發生, 有和、戰兩派
貳、主和派拉閻支持「和平」未果
叁、二十九軍拒中央,失去北平與張垣
肆、保定與石家莊失陷,一片混亂
伍、敵軍主力攻太原及上海,兩城均陷
第三節 南京失陷後的台兒莊會戰——據《徐水昌日記》資料
壹、南京陷後的戰局和士氣
貳、和戰問題的爭論
叁、爲振士氣韓復榘伏法
肆、台兒莊的序幕戰
伍、不受「君命」打開大戰
陸、追繫效果不彰
第四節 從平津戰役到武漢會戰——據《王世傑日記》資料
一、盧溝橋事變,蔣委員長立即調軍北上
二、宋哲元和戰不定,部屬意見分歧
三、平津失陷,有人責備中央軍未加入作戰
四、七十五萬大軍配湿蓽北,陳誠建議改向
五、上海激戰,血流成河
六、外國軍事專家觀滬戰,讚歎不已
七、唐生智守南京,要與城共存亡,卻率先逃走
八、韓復榘伏法, 軍威復振
九、山東日軍,連連敗積
十、台兒莊大捷,為開戰以來第一眞正勝仗
十一、日軍攻安慶,武漢會戰揭幕
十二、湖口失陷,人心震動
十三、攻九江之敵,損失奇重
十四、日軍大舉犯粵,武漢形勢危急
十五、武漢失陷,主和之聲又起
十六、鏖戰年餘,雙方動員的兵力及傷亡
第五章 抗戰初期的和戰問題
第一節 胡適與汪精衛對中日和戰問題之討論
壹、初次的會晤與再度見面
貳、支持「汪蔣合作」的政策
叁、熱河問顆汪與張學良的衝突
肆、張學良去職後的長城戰役
伍、由「打鑼求救」變爲「困守待援」
陸、胡爲汪薦「替人」
柒、多線外交的曲折
捌、華北事件後胡的「雙管齊下」策
玖、抗戰發生胡汪分道
第二節 胡適的和戰論
壹、前言
貳、九一八事變主張直接交渉
叁、保全華北與積極外交方針
肆、謀求喘息與準備長期苦鬥
伍、最大的和平努力
陸、「苦撐待變」
柒、結論
第三節 汪精衛〈舉一個例〉所涉抗戰「機密」之真象
壹、前言
貳、〈舉一個例〉 與原始紀錄的比較
叁、添改原始紀錄的原因
附錄一 舉一個例 汪精衛
附錄二 國防最高會議常務委員會第三十四次會議紀錄(原始紀錄)
第六章 危機與轉機
第一節 抗戰進入艱苦階段——據《王世傑日記》資料
一、歐戰惡化,日本轰轰欲動
二、德軍陷巴黎,日本強迫法國封閉越南交通
三、日又壓迫英國封閉緬甸針華交通
四、英針日屈服,勸中國與日言和
五、中央要員憤慨英國賣友行爲,亟謀求變
六、蔣委員表以不變應萬變
七、蔣委員長的不變原則受到質疑
八、日軍加緊陸空攻擊,中國痛苦愈深
九、中共之要脅
十、日再針越施壓,威脅雲南
十一、日軍入越,美有反應
第二節 日本南進與中國抗戰之危機及轉機
壹、前言 - 日本決定南進政策
貳、南進政策的推行
叁、中國面臨之危機
肆、中國應變的方針與行動
伍、國際情勢開朗與中國抗戰之轉機
陸、結論
第七章 中蘇同盟條約之談判
第一節 宋子文與史達林中蘇盟約談判紀實——據《戰時外交》資料
壹、中蘇條約與雅爾達協定的對比
( 1 ) 關於外蒙古
( 2 ) 關於大連
( 3 ) 關於旅順
( 4 ) 中東、南滿鐵路(合稱中長鐵路)
( 5 ) 對中國的承諾
貳、雅爾達協定前美蘇對華空氣
叁、羅史會談雅爾達協定
肆、蔣主席獲知雅爾達協定及其反應
伍、宋赴蘇談判前向美溝通
陸、宋、史談判的日程
柒、宋、史辯論外蒙問題
捌、宋、史再度爭論外蒙問題
玖、宋史談判打開外蒙僵局
拾、外蒙疆界問題的爭執與協議
拾壹、旅順問題之談判
拾貳、大連問鼴之談判
拾叁、中東、南滿鐵路之談判
拾肆、「友誼互助」下對中共問顆的談判
拾伍、「友誼互助」下新疆、撤軍等之談判
拾陸、中蘇條約的檢討與評價
第二節 王世傑與中蘇盟約的簽訂——據《王世傑日記》資料
壹、晚年評宋子文與中蘇盟約
貳、對外蒙獨立讓步的決策過程
叁、宋畏負責要王接任外長
索引
1 劃
2 劃
3 劃
4 劃
5 劃
6 劃
7 劃
8 劃
9 劃
10 劃
11 劃
12 劃
13 劃
14 劃
15 劃
16 劃
17 劃
18 劃
19 劃
20 劃
21 劃
24 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