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处州方言的历史比较

This document was uploaded by one of our users. The uploader already confirmed that they had the permission to publish it. If you are author/publisher or own the copyright of this documents, please report to us by using this DMCA report form.

Simply click on the Download Book button.

Yes, Book downloads on Ebookily are 100% Free.

Sometimes the book is free on Amazon As well, so go ahead and hit "Search on Amazon"

《吴语处州方言的历史比较》主要从语音和词汇两个角度对吴语处州方言进行历史比较研究。语音方面,以《广韵》等音系为参照,对处州10县境权威方言进行历史音韵学的比较研究。即在全面梳理处州方言音韵特点的基础上,考察处州方言存古及异常音韵特点在共时平面上的叠置状态,梳理处州各县权威方言的音韵历史层次,归纳处州各县权威方言共同的存古语言特征,并对异读和层次进行分析。词汇方面,以古汉语词、普通话语词为主要参照,考察并比较处州方言词汇中的与普通话有别的内部共有特征、与普通话有别的内部差异特征、与普通话有同有异的特征。重点考察处州各县方言间能够形成鲜明对立的、具有相同或相近同言线的特征词。《吴语处州方言的历史比较》还对处州方言的部分语法特征进行了简要的历史比较,并对处州方言历史演变的机制和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

Author(s): 王文胜
Series: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后期资助课题成果文库
Publisher: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Year: 2015

Language: Chinese
Pages: 330
City: 北京
Tags: 吴语,历时比较语言学,方言研究,丽水市

封面
书名
版权
前言
目录
第一章 处州方言音系
第一节 遂昌话
一 声母(28个,含零声母)
二 韵母(49个)
三 声调(8个)
第二节 龙泉话
一 声母(28个,含零声母)
二 韵母(54个,含自成音节[?])
三 声调(7个)
第三节 庆元话
一 声母(22个,含零声母)
二 韵母(52个,含自成音节[?])
三 声调(8个)
第四节 松阳话
一 声母(28个,含零声母)
二 韵母(52个,含自成音节[m][?])
三 声调(8个)
第五节 宣平话
一 声母(28个,含零声母)
二 韵母(39个,含自成音节[?])
三 声调(8个)
第六节 丽水话
一 声母(28个,含零声母)
二 韵母(48个,含自成音节[m][?])
三 声调(7个)
第七节 云和话
一 声母(28个,含零声母)
二 韵母(48个,含自成音节[m]、[?])
三 声调(8个)
第八节 景宁话
一 声母(28个,含零声母)
二 韵母(51个,含自成音节[m]、[?]、[m?])
三 声调(7个)
第九节 青田话
一 声母(27个,含零声母)
二 韵母(45个,含自成音节[m]、[n])
三 声调(8个)
第十节 缙云话
一 声母(27个,含零声母)
二 韵母(37个,含自成音节[?])
三 声调(8个)
第二章 处州方言的语音历史比较(上)
第一节 帮系
一 帮母
二 滂母
三 并母
四 明母
五 非母
六 敷母
七 奉母
八 微母
小结
第二节 端系
一 端母
二 透母
三 定母
四 泥(娘)母
五 来母
六 精母
七 清母
八 从母
九 心母
十 邪母
小结
第三节 知系
一 知母
二 彻母
三 澄母
四 庄母
五 初母
六 崇母
七 生母
八 章母
九 昌母
十 船母
十一 书母
十二 禅母
十三 日母
小结
第四节 见系
一 见母
二 溪母
三 群母
四 疑母
五 晓母
六 匣母
七 影母
八 云母
九 以母
小结
第三章 处州方言的语音历史比较(下)
第一节 果摄
一 果开一:歌
二 果开三:戈
三 果合一:戈
四 果合三:戈
小结
第二节 假摄
一 假开二:麻
二 假开三:麻
三 假合二:麻
小结
第三节 遇摄
一 遇合一:模
二 遇合三:鱼
三 遇合三:虞
小结
第四节 蟹摄
一 蟹开一:咍
二 蟹开一:泰
三 蟹开二:皆
四 蟹开二:佳
五 蟹开二:夬
六 蟹开三:祭
七 蟹开三:废
八 蟹开四:齐
九 蟹合一:灰
十 蟹合一:泰
十一 蟹合二:皆
十二 蟹合二:佳
十三 蟹合二:夬
十四 蟹合三:祭
十五 蟹合三:废
十六 蟹合四:齐
小结
第五节 止摄
一 止开三:支
二 止开三:脂
三 止开三:之
四 止开三:微
五 止合三:支
六 止合三:脂
七 止合三:微
小结
第六节 效摄
一 效开一:豪
二 效开二:肴
三 效开三:宵
四 效开四:萧
小结
第七节 流摄
一 流开一:侯
二 流开三:尤
三 流开三:幽
小结
第八节 咸摄
一 咸开一:覃合
二 咸开一:谈盍
三 咸开二:咸洽
四 咸开二:衔狎
五 咸开三:盐叶
六 咸开三:严业
七 咸开四:添贴
八 咸合三:凡乏
小结
第九节 深摄
一 深开三:侵缉
小结
第十节 山摄
一 山开一:寒曷
二 山开二:山黠
三 山开二:删辖
四 山开三:仙薛
五 山开三:元月
六 山开四:先屑
七 山合一:桓末
八 山合二:山黠
九 山合二:删辖
十 山合三:仙薛
十一 山合三:元月
十二 山合四:先屑
小结
第十一节 臻摄
一 臻开一:痕
二 臻开三:真(臻)质(栉)
三 臻开三:殷迄
四 臻合一:魂没
五 臻合三:谆术
六 臻合三:文物
小结
第十二节 宕摄
一 宕开一:唐铎
二 宕开三:阳药
三 宕合一:唐铎
四 宕合三:阳药
小结
第十三节 江摄
一 江开二:江觉
第十四节 曾摄
一 曾开一:登德
二 曾开三:蒸职
三 曾合一:德
四 曾合三:职
小结
第十五节 梗摄
一 梗开二:庚陌
二 梗开二:耕麦
三 梗开三:庚陌
四 梗开三:清昔
五 梗开四:青锡
六 梗合二:庚
七 梗合二:耕麦
八 梗合三:庚
九 梗合三:清昔
十 梗合四:青
小结
第十六节 通摄
一 通合一:东屋
二 通合一:冬沃
三 通合三:东屋
四 通合三:钟烛
小结
第四章 处州方言的异读与历史层次
第一节 常现领域
一 身体部位、生理现象
二 动植物名
三 地名
四 称谓、人名
五 生活器具
六 詈词
七 自然现象
八 农垦
九 方位、时间
十 衣着
十一 棋牌
十二 高频动词
十三 高频形容词
十四 高频量词
十五 民俗
第二节 异读表现
一 声母异读
二 韵母异读
三 声韵异读
四 声调异读
第三节 异读原因
一 声调折合
二 指称转换
三 音节 变化
四 音韵互串
五 称谓别义
第四节 异读与层次
一 异读与读异
二 异读的历史
第五章 处州方言的词汇历史比较
第一节 与普通话有别的内部共有特征
一 老虎
二 乌鸦
三 蚯蚓
四 玉米
五 菠菜
六 土豆
七 丝瓜
八 瓠瓜
九 野菇
十 浮萍
十一 铁芒萁
十二 泡沫
十三 太阳
十四 化(铁、冰、糖等)化了
十五 中间
十六 他/她/它
十七 脸
十八 大便
十九 圈(猪、牛的)窝
二十 窝(鸟、鸡的)窝
二十一 学校
二十二 晒谷席
二十三 筷子
二十四 衣服
二十五 睡觉
二十六 穿穿衣服
二十七 擦拭
二十八 藏/放
二十九 捆动
三十 煎
三十一 咬
三十二 撕
三十三 捻
三十四 挑选
三十五 站立
三十六 不
三十七 孵
三十八 宽
三十九 肥胖
四十 黑
第二节 与普通话有别的内部差异特征
一 公鸡
二 母鸡
三 蛋禽蛋
四 猴子
五 蚊子
六 蚂蚱
七 南瓜
八 枳椇
九 虹
十 下下雨
十一 乞丐
十二 姐姐
十三 房子
十四 厕所
十五 毛巾
十六 田埂
十七 锅子
十八 起床
十九 回家
二十 肏
二十一 砍砍柴
二十二 放放牛
二十三 阉动
二十四 煮
二十五 盛盛饭
二十六 端端碗、端凳子
二十七 盖盖房子
二十八 掉掉东西
二十九 寻找
三十 拥挤
三十一 给动
三十二 蹲
三十三 看
三十四 告诉
三十五 玩儿
三十六 害怕
三十七 开裂
三十八 干燥
三十九 肮脏
四十 累
第三节 与普通话有同有异的特征
一 吃
二 狗
三 稻草
四 柚子
五 水
六 石头
七 眼睛
八 眼泪
九 鼻涕
十 肚子
十一 屁股
十二 屄
十三 脚
十四 人
十五 妈妈面称
十六 镜子
十七 火笼
十八 剪刀
十九 菜板
二十 打稻桶
二十一 柴
二十二 袖子
二十三 耕田
二十四 稻子
二十五 吐吐痰
二十六 骂
二十七 等等候
二十八 哭
二十九 闻
三十 叫 叫他一声
三十一 想
三十二 忘记
三十三 要
三十四 叫狗叫
三十五 饿
三十六 生未熟
三十七 多
三十八 冷
三十九 湿
四十 一样
第六章 处州方言的存古及异常语言特征比较
第一节 语音特征
一 存古及异常条目
二 存古及异常数量
第二节 词汇特征
第七章 处州方言的语法历史比较
第一节 常用虚词
一 相当于普通话“把”的介词
二 相当于普通话“在”的介词
三 相当于普通话“了”的语气助词
四 相当于普通话“vv看”的助词
第二节 常用句式
一 被动句
二 差比句
三 双宾句
四 (指示代词+)量词指代句
五 后置修饰句
余论 处州方言历史演变的机制和原因
第一节 语言因素
一 调值高低与古全浊声母的历史演变
二 介音洪细与声母的历史演变
三 语言的经济原则与方言的历史演变
四 同化机制与方言的历史演变
五 “古词拼古音、古声拼古韵”规则与方言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非语言因素
一 语言接触与语言底层
二 约定俗成的借代方式与词语形态的选择
三 事物、名称出现的先后与语言的历史差异
附录 常用字对照表
参考文献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