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修辞学史

This document was uploaded by one of our users. The uploader already confirmed that they had the permission to publish it. If you are author/publisher or own the copyright of this documents, please report to us by using this DMCA report form.

Simply click on the Download Book button.

Yes, Book downloads on Ebookily are 100% Free.

Sometimes the book is free on Amazon As well, so go ahead and hit "Search on Amazon"

Author(s): 刘亚猛
Series: 西学史丛书
Edition: 1
Publisher: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Year: 2008

Language: Chinese
Pages: 361
City: 北京

封面
扉页
版权
目录
绪论
“西方修辞学”都研究些什么
从“历史修辞”到修辞的历史
跨越语言与文化的分界:用中文撰写西方修辞学史的含义
第一章 西方修辞学的滥觞
有关西方修辞学起源的“标准”说法
时间、地点和发明人
游方哲辩师和雅典的“口才热”
柏拉图对“哲辩术”的批判和三种修辞的构成
是史实,还是“起源神话”?
“标准故事”的破绽和疑点
胥亚帕对“标准故事”提出的严肃挑战
“三大源流”说站不住脚
Rhētorikē一词的出现和修辞学科的发端
从言说实践到言说艺术:西方修辞研究的滥觞
高度发达的言说实践和姗姗来迟的言说理论
高尔吉亚对修辞本质的界定
西方修辞研究基本形态的出现
雄辩还是“诡辩”?
《双向言说》与“对言”观念的形成
哲辩师的功绩
西方修辞,东方“起源”?
第二章 博大精深的古希腊修辞理论
古希腊修辞的新发展阶段
新阶段的主要特征
承上启下的伊索克拉底
新教育模式
言说与人类文明
修辞与创新
柏拉图与修辞批评的奠基
修辞的负面形象
对修辞理论和实践的清算?
柏拉图修辞批判的吊诡特征
修辞批评的起源
修辞思想的新思辨水平
高屋建瓴的亚里士多德修辞理论
亚里士多德修辞思想体系的观念基础和总体结构
亚氏《修辞学》文本的形成及存在问题
修辞的本质属性
修辞的分类
修辞手段的分类和修辞发明
话题与修辞发明
修辞风格
言说结构
《献给亚历山大大帝的修辞学》:典型的前4世纪修辞手册
修辞的类别和应用范围
修辞发明的基本方法与程序
话题在修辞发明中的应用
不同类别的证明
文体风格
篇章结构
第三章 修辞观念在希腊化时代和早期罗马的演变与发展
从马其顿帝国到罗马帝国
希腊化时期修辞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希腊化时期修辞理论的“承前派”
赫尔玛格拉斯和希腊化时期修辞理论的“启后派”
“争议点”理论概述
《献给赫伦尼厄斯的修辞学》:古罗马早期实用修辞的系统总结
希腊修辞理论对罗马修辞思想的影响
修辞概论
两类开场白
融“争议点”和“话题”模式于一体的发明理论
罗马修辞发明理论的特点
文体风格
“思想内容”辞格和“语言辞汇”辞格
铺排谋篇
发表
记忆
对希腊修辞思想的超越
第四章 从西塞罗到昆提利安:古典修辞思想的全盛期
西塞罗的修辞思想
西塞罗作为修辞思想家的一生
修辞评价的标准和权威
西塞罗论“话题”
修辞领域的本质特征
修辞的社会和文化功能
雄辩是超越学科领域的美德
舌与脑的重新统一
修辞教育和修辞家的素养
修辞是否称得上“科学”或“艺术”
笔头与口头表达的关系
情感和道理
昆提利安的修辞思想
修辞内涵与外延
修辞的起源与功能
修辞的艺术属性
修辞领域的构成
修辞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修辞与教条
修辞对“义”与“利”的追求
昆提利安的教育观
听、说、读、写与修辞能力的培养
口头与书面表达
文学批评的修辞化
贺拉斯的“受众中心”文学观
朗吉弩斯论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第五章 古典修辞在罗马帝国后期的演变与分化
赫摩根尼和争议点理论的发展
希腊化时代范式的回归与改进
“风格理念”
“区分”和“证明”是修辞发明的基本途径
“可用于争辩”和“不可用于争辩”的名称
“有效”和“无效”问题
基本争议点
基督教修辞的起源与发展
基督教和古典世俗宗教的区别
古犹太宗教修辞的特征
基督教修辞的起源和特征
拉丁基督教会创始者对待修辞的态度
圣奥古斯丁的修辞观
一位皈依基督教的修辞教师
《论基督教教义》:基督教修辞学的经典
信仰与发明
征象及其解读
“意愿”、“信仰”和阐释规则
修辞是一种中性技巧,应该被用于捍卫真理
对西塞罗风格理论的继承与改造
行与言合一的“修辞人格”观
智与辩的不对称统一
意义和影响
第六章 中世纪西方修辞
以变应变的修辞传统
中世纪修辞的总体特征
波伊提乌和修辞的“哲学化”
波伊提乌其人其事
话题理论的概念基础
理由的分类和应用
一般问题和特殊问题
话题的定义、功用和分类
辨证话题和修辞话题的区别
“文书”解读和话题的分类
有关“境况”的论述
有关波伊提乌历史地位的争议
西方修辞传统在拜占庭帝国和拉丁语系西部的延续与发展
修辞在拜占庭帝国的境遇
修辞在拉丁语系西部的总体发展状况
修辞在中世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圣奥古斯丁与中世纪诠释修辞
在宗教与修辞之间彷徨
布道艺术
主题布道文
《布道之形态》——典型的基督教修辞手册
对典范的模仿
布道修辞“二十二法”
书信艺术
书信艺术的兴盛和“认可格式”的出现
必须着重考虑收、发信人的社会地位
书信的基本结构成分
中世纪诗艺和文学修辞的发展
文学创作是一个修辞过程
辞格是文学发明的手段
第七章 修辞复兴与文艺复兴
“重新发现”古典文献和文艺复兴的起源
古典修辞著作手稿的发现和人文思想的兴起
修辞的复兴
体裁和话题的多样化
布道修辞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发展
对书信艺术的进一步研究
修辞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改革
修辞与文学的进一步融合
普登汉姆:诗歌即有韵律的修辞
知与行的统一
古典修辞观念的三大变革
托马斯·威尔逊和古典修辞的地方化
继承与革新
神学与古典世俗修辞观的相互改造
因时因地制宜的修辞观
伊拉斯谟与风格至上的新修辞观
“丰裕”概述
利用同义现象实现言辞的丰裕
利用隐喻实现言辞的丰裕
利用非转义辞格实现言辞的丰裕
通过添加细节扩展思想
拉米斯对修辞的改造与话语版图的重新划分
对古典修辞学家的批判
辨证与修辞的区别
拉米斯理论的历史含义
第八章 从拉米到惠特利:理性与科学时代的修辞理论
修辞面临的现代主义新“气候”
传统修辞话语空间受到挤压
修辞对智力“气候变化”的应对
修辞顽强的生命力及其根源
从笛卡尔、培根到波尔罗亚尔逻辑学家——现代主义思想家对待修辞的矛盾态度
笛卡尔和帕斯卡的修辞观
培根的修辞观
“波尔罗亚尔逻辑学家”对待修辞的不同态度
拉米的《言说艺术》——17世纪修辞理论的代表作
《言说艺术》的总体结构
意义、符号和语用习俗
鼓励读者的主动精神和批判态度
辞格是激情的独特字符
风格新解
说服是一种特殊的言说形式
维科和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延续
对理性与科学时代主流思想的批判
严重失衡的现代主义教育及其后果
雄辩与说服
坎贝尔与近代修辞思想的系统化
为修辞辩护
雄辩的性质和目的
“对话雄辩”和“演说雄辩”的分野
修辞、逻辑与语法
证据及其分类
坎贝尔论受众
坎贝尔论修辞人格
重新确认修辞与文学的关系
修辞原理在公共演说中的体现
修辞、语言、语法
人文作品是产生宏观社会效应的修辞——休·布莱尔论美文、批评和情趣
交流与理性
批评艺术及其修辞功用
情趣是一个修辞范畴
惠特利和近代修辞思想的逻辑化
以亚里士多德的名义重新界定修辞
知识、推理与思维方法
推定、责任与论辩
“推定”的应用及反制
论辩与策略
修辞研究的“没落”还是自我韬晦?
第九章 当代西方修辞的结构特征和理论形态(上)
理查兹“剪不断理还乱”的现代主义修辞观
催生新的言说理论——尼采的修辞观
20世纪下半叶西方智力环境的巨变与修辞的“松绑”
现代主义智力秩序的式微
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潮涌和认知的“修辞化”
20世纪西方历史环境和修辞实践对修辞学发展的影响
战争与冲突对20世纪修辞发展的催化
“宏观”修辞实践对多源性修辞思想的召唤
跨学科性:20世纪西方修辞学的结构特征
修辞学发展面临的两难局面
修辞意识的扩散和“研究修辞”的兴起
“修辞转折”及其历史意义
文学批评对修辞的回归
哲辩思想的回潮与当代西方修辞的基本理论形态
从“诡辩”到“哲辩”:对古代修辞历史的拨乱反正
“宗教冲动”的“启蒙运动版”?:对现代主义思想基础的批判
修辞就是力量
互动观念的发展与当代西方修辞的基本理论形态
语言学的修辞转向
巴赫金的“对话观念”与“高层次修辞”
哈贝马斯的“交流行动理论”
话语伦理的兴起和当代西方修辞的基本理论形态
“批判性讨论十诫”与论辩伦理
“倾听修辞”与布斯的话语伦理思想
第十章 当代西方修辞的结构特征和理论形态(下)
“新修辞”运动的成败得失
“新修辞”学科建设和理论建设的不协调发展
“新修辞”特色研究的局限性
“新修辞”主体性的缺失
“跨学科”本质属性与“学科身份”的冲突
催生从“逻辑”到“论辩”的范式转换——帕尔曼的修辞思想
以修辞的名义——帕尔曼对现代主义论辩观的解构
现代逻辑体系的致命弱点
“智力接触”及其社会和文化含义
受众与论辩
论辩效果与表现修辞的功用
论辩与暴力
论辩者应有的态度
论辩的“出发点”
论辩技巧
破解象征行动的密码——伯克的修辞思想
人是使用象征的动物
“科学主义”和“戏剧主义”——对待象征符号的两种基本态度
“辞屏”及其两面性
戏剧五元模式——伯克修辞理论的核心
伯克论“施事者”
转换变化是象征行动的本质——戏剧五元模式的深层意义
“以变生效”是修辞的工作原理——伯克对“四大主词格”的重新认识
用“认同”修辞取代“劝说”修辞
参考文献
后记
封底